要说真性情,湘云绝对算一个,心直口快,嘴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也不怕得罪人。
第四十九回,宝琴进府,得到贾母的宠爱,贾母把压箱底的凫靥裘找出来送给她,用湘云的话来说,“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确实是疼到骨子里了。
谁能想到,湘云感叹完这件衣服之珍贵后,又说了一段语惊四座的话:
“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这里的“太太”,当然指的是王夫人。
此时的湘云已经住进了宝钗的蘅芜苑,面对新来的小妹妹宝琴,她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宝琴,哪里可以去,哪里最好不要去,“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地方可以随意“玩笑吃喝”,没什么要避讳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太太屋里”。只有“太太在屋里”的时候,可以去坐坐,“和太太说笑”。如果太太不在,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这话初看像是开玩笑,因为“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都笑了”,但宝钗边笑边回应的话证明,湘云所说非虚:
“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说你没心,却又有心”,意思是别看你平时大大咧咧,没想到观察仔细。
“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看出来就看出来吧,但不该就这么直接说出来。
宝钗这是对湘云所说之事的认同,同时又敲打她容易因心直口快惹祸。
这就奇怪了,王夫人屋里,除了我们知道的赵姨娘贾环母子“心坏”,还有谁也“心坏”呢?
而且,一个当家主母屋里“人多心坏”,这不是表明王夫人的管理有问题吗?连自己的一个小院都管不了,还怎么管理全府?
还有,都说红楼无闲笔,作者让湘云在此时说出这样一个事实,用事何在?
确实,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作为当家主母,王夫人说不上有多称职,看得出来她很吃力,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能力有限。
但她的身边“人多心坏”却让人吃惊,再怎么管理不善,也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吧?
所以,作者这么写,必有深意,并非闲笔。
结合王夫人的种种表现,答案却也不难找到,这是作者暗戳戳地赞美王夫人宽厚仁慈呢!
总有人说林黛玉的管理能力有多强,说什么抄检大观园时,只有林黛玉的潇湘馆风平浪静,其它地方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人为了捧黛玉,不但睁眼说瞎话,将紫鹃的功劳抢过去强加给黛玉,而且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贬低了黛玉:越是风平浪静,越说明管理者太过严苛,让下面的人不敢乱来。

要说荣国府哪里最乱,非王夫人屋里莫属。
且不说赵姨娘明晃晃地到处作妖,就看她的那些丫头们:金钏当着她的面怂恿宝玉去捉奸,破坏兄弟和睦;彩霞在她眼皮底下和贾环眉来眼去;彩云监守自盗偷王夫人的玫瑰露,还贼喊捉贼诬赖玉钏儿,还说什么“连太太在家我们还拿过,各人去送人,也是常事”,可见偷盗是常事,大家都偷习惯了,根本不当回事。
这么看来,王夫人屋里整个就是无政府主义,大家自由自在,无所忌惮。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孔老夫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只要用善去引导,就会人人向善,所以他倡导礼仪。
但韩非子却认为:人之初,善恶各半。用善引导善的同时,也要用恶抑制恶,所以有了法家,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和惩罚作恶的人。
这才有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名言。
对于本身就有修养的人(大夫,读书人)来说,只要以礼去引导,他们便会自我约束。
但对于没接受过修养教育的人(庶人,没有读书机会的人)来说,就需要用制度和法律去约束他们,使他们不敢乱来。
对于管理者来说,多数是拿起制度的武器,条条分明,比如迟到早退怎么罚,任务完不成怎么罚,偷东西怎么罚,与人闹矛盾怎么罚等。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对应着去惩罚,这是最省事的管理办法。
所以,员工入职,第一时间需要熟悉的是《员工手册》,里面就列举了各种注意事项。越严苛的领导,规则定得越细,惩罚也越重,比如迟到五分钟罚五十,迟到十分钟罚两百等。
但也有比较开明的领导,对下属不那么严格,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让下属过得自在一点。
王夫人就是开明的领导。

开明的弊端是让下属无所忌惮,总觉得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彩云才会说“连太太在家我们还拿过,各人去送人,也是常事”。
对于丫头们拿她的东西去送人,王夫人明显是知情的,也不当回事,才会造成“常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夫人不知道,过分开明就会变成纵容。
我曾经分析过,赵姨娘能明目张胆地到处作妖,就是因为王夫人太宽厚仁慈了。
按照权责划分,妾由妻管理,正妻有权约束小妾的言行。只要王夫人稍微严厉一点,赵姨娘就不敢乱来,更别说敢于作妖了。
当犯错没有成本,不会受到惩罚,犯错就会升级,金钏的口无遮拦就是例证。口无遮拦也要有个限度,知道哪些是红线不能踩。
还有贾环故意烫伤宝玉,王夫人不但没有亲自惩罚,还要求王熙凤等人不能让贾母知道。于是赵姨娘变本加厉,直接想借力马道婆要宝玉的命。
正是因为王夫人太过宽厚仁慈,才造成她屋里“人多心坏”,每个人都各怀心思,谁也不知道她们会干出什么来,不知道像宝琴这样初来乍到的人,会不会一不小心被她们抓住把柄做文章。
湘云这么说,也许是吃过这方面的亏,才会急切地想要提醒宝琴别入了坑。

关于王夫人在管理上太过宽厚仁慈,书中通过贾母提醒过两次。
一次是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因袭人不在宝玉身边侍候,贾母不乐意了,指责袭人“拿大”。王夫人为袭人辩解,说她“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
贾母却说: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我们太宽了”是委婉的说法,贾母其实是指责王夫人当家太宽厚了,纵容了下人,使得她们以为可以不守做奴才的规矩。
还有一次就是第七十三回,著名的查赌事件。
按照常理,贾母已经放权给王夫人管家,她退休颐养天年了,不应该再过问家事了。
当听说宝玉被吓病了,贾母“细问原由”后,指出“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由打牌吃酒发展到“藏贼引奸引盗”,并亲自指挥查赌,查出“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当即施行了最严厉的惩罚。
注意看文本,整个过程中,贾母没有问王夫人要怎么办,也没有让王夫人自行处理,而是把权要了回来亲自处理。
这是明显对王夫人管家的不满,她施以雷霆手段,也是用来告诉王夫人:你太仁慈了,舍不得下手。该罚就得罚,不管他是谁,不要看谁的面子。

正是因为贾母的这次严苛处罚,才有了后来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同样施以了雷霆手段。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一个太过仁慈的人,是当不好管理者的,而太讲义气的人管不好钱财。
王夫人当家的主要问题,就是太过宽厚仁慈,所以她连自己屋里都管不好,导致“人多心坏”,上到姨娘,下到丫头,都无所忌惮。
宽厚仁慈是非常好的品性,但不能太过,尤其作为管理者更不适合。
好的管理,既不能像王熙凤那样严苛到人人背后诅咒,也不能像王夫人这样宽厚到放任纵容。
所以,作者通过湘云的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王夫人是个极为宽厚仁慈之人,同时又指出她实在不适合当家,是被迫坐上了当家主母的位置,导致力不从心,连唯一的儿子都没精力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母亲的尊重、赞美与怜惜。相比于贾母与王熙凤对下人的严苛,王夫人实在是难得的爱护下人的贵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