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乌克兰士兵在顿涅茨克前线用血肉之躯阻挡俄军攻势时,一份来自华盛顿的协议草案正将这个国家的矿产命脉置于美国掌控之下。3月27日,乌克兰议员曝光的《美乌关键矿产合作协议》显示,美国将通过五人管理委员会获得乌克兰全境矿产资源的开采审批权、收益支配权和交易否决权——其中三名委员由美方直接任命。
根据草案文本,乌克兰的锂、稀土、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均被纳入协议范围。美方不仅掌控现有矿区开发,还拥有未来20年新勘探项目的优先权。更关键的条款在于资金流转机制:所有矿产收益须立即兑换为美元或欧元汇出,优先抵扣美国对乌军事援助本息。数据显示,美国对乌援助中51%为贷款形式,若按当前矿产价格计算,乌克兰需持续开采15年才能偿清债务。
协议设立的联合管理委员会拥有超主权权限。美方委员不仅占据三席,还握有"一票否决权",可单方面叫停任何矿产交易。这种设计使乌克兰经济部沦为执行机构,刚探明的扎波罗热锂矿尚未开发就已纳入美资企业优先竞标名单。更值得警惕的是,协议规定争端解决须提交伦敦仲裁法庭,完全绕开乌克兰司法体系。
尽管协议涉及乌克兰经济命脉,却未包含任何安全保障条款。这与美国向波兰提供铁矿开发协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明确写入北约集体防御适用条款。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正将"租借法案"转化为资源控制工具:已交付的310亿美元军火中,23%以乌克兰矿产期货作为抵押,哈尔科夫州的三处稀土矿场已被列为"优先偿还资产"。
协议内容引发执政联盟内部激烈争议。部分议员指出,宪法法院裁定"战略资源协议须经全民公投",但战时状态被用作程序豁免借口。民间组织"国土守护者"披露,美国矿业巨头已提前布局: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在利沃夫设立办事处,洛克菲勒基金通过空壳公司收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矿企股份。
这份协议可能开创危险先例。巴西智库研究显示,美国正将"乌克兰模式"复制到菲律宾镍矿谈判,要求用矿产开采权抵扣海岸警卫队舰艇援助。印度尼西亚则因拒绝类似条款,被暂停了12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贷款审批。
乌克兰副总理斯维里坚科声称"文本仍可修改",但法律专家发现协议第14.3条明确规定"实质性条款不得单方面调整"。此刻基辅面临的不仅是战场上的炮火,更是关乎世代资源主权的抉择——当士兵用鲜血浸透国土时,任何签字笔都不该成为出卖国家命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