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仁爱礁的浪涛尚未平息,菲律宾政坛的暗战已浮出水面。3月15日,菲律宾补给船强闯仁爱礁遭中国海警依法拦截后,菲总统府竟同步宣布将在巴丹群岛为美军新建军事基地。次日,中国外交部罕见点名批评菲律宾存在“甘当外部势力棋子的内部势力”,此言一出,马尼拉议会爆发激烈争论,白宫连发三份声明指责中国“干涉内政”。这场外交风波背后,暴露出菲律宾沦为大国博弈场的残酷现实。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的政策转向早有端倪。上任后,他迅速推翻前任杜特尔特的中立路线,5月访美期间签署协议,允许美军新增使用吕宋岛和巴拉望岛4处军事基地,其中3处距中国黄岩岛不足200海里。3月,菲国防部再被曝与美国达成价值37亿美元的军购协议,计划引进“海上卫士”无人机及“鱼叉”反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南海争议水域。
这些决策引发菲律宾内部强烈反弹。副总统萨拉·杜特尔特公开质疑:“某些人用国家主权换取政治筹码,将菲律宾变成火药桶。”2月,吕宋岛北部2000名民众游行反对美军部署导弹系统,标语写着“不要战争代理人”。菲智库“人民赋权治理中心”报告显示,63%民众认为过度亲美政策加剧地区紧张,仅17%支持军事对抗中国。
中国外交部的批评绝非空穴来风。3月18日,菲律宾曝光军方内部备忘录,证实部分高级将领曾秘密会见美国印太司令部官员,讨论“利用南海争议获取美军情报支持”。更耐人寻味的是,英国外交大臣拉米3月10日访问马尼拉期间,与菲方签署《联合框架协议》,宣称要“共同维护基于规则的海洋秩序”。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言:“某些域外国家以合作为名,行干预之实。”
美国的焦虑在数据中显露无遗。五角大楼显示,菲律宾基地可使美军侦察范围覆盖南海80%水域,但菲民众对美军信任度从2020年的72%暴跌至3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菲贸易额突破820亿美元,中国投资的达沃-萨马尔大桥项目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而美国承诺的60亿美元基建资金到位率不足30%。
历史幽灵仍在影响菲律宾决策。1898年美西条约将菲律宾变为美国殖民地,1947年签署的《军事基地协定》延续至今。菲大学政治系教授卡里托指出:“部分精英阶层存在殖民依赖心理,将美国视为安全担保人。”这种思维导致菲议会强行通过,允许美军优先使用21处港口和机场。
当前局势暗藏转机。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菲律宾榴莲对华出口激增240%,达沃市果农协会主席桑托斯表示:“中国市场需求让我们的收入翻了三倍。”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国对菲军援附带严苛条件——提供的F-16战机需配备美军控制系统,且维修必须在美国本土进行。
白宫的激烈反应暴露出战略软肋。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模拟显示,若菲律宾退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军在南海的作战半径将缩减40%。这正是美国务院发言人3月18日紧急宣称“坚定支持菲律宾主权”的根本原因——失去菲律宾,美国印太战略的“第一岛链”将出现致命缺口。
南海风云揭示现代国际关系的残酷法则:小国若不能坚持战略自主,终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菲律宾前外长卡耶塔诺曾警示:“真正的独立不是选边站队,而是找到符合国家利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