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诸葛亮是故意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的!他为何要害关羽?

超级吧品小芝麻官 2025-03-31 04:32:33

历史上,诸葛亮一直被视为忠诚智慧的化身,是蜀汉政权的核心支柱。然而,近代学者章太炎却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诸葛亮是故意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关键一步。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认知,引发了广泛讨论。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要害关羽?

诸葛亮与关羽的微妙博弈

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融洽,甚至于说,他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斗争!

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刘备对其极为倚重,他甚至交出了自己的指挥权,让关羽、张飞等人听命于诸葛亮。然而,关羽却对诸葛亮这个“书生”并不服气,认为诸葛亮抢夺了自己集团二当家的身份,于是博望坡之战中,当诸葛亮做出军事安排时,关羽不仅不愿接受军令,还联合张飞等人,一同对抗诸葛亮,搞得诸葛亮颜面扫地,只能请刘备出来弹压。

后来,诸葛亮通过博望坡之战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关羽却仍然对其怀有敌意,常常不听其召唤。为此,诸葛亮数次和关羽交手,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压过关羽一头。

当时诸葛亮算准曹操将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是他安排张飞赵云等人前去伏击,关羽也想出战捞军功,但诸葛亮却以关羽和曹操有旧为由,拒绝了关羽,诱导关羽立下了军令状!

事实上,关羽的仁义,乃是天下出了名的,当年曹操那么厚待他,他根本不可能对曹操痛下杀手。诸葛亮此举,就是故意引诱关羽立下军令状,准备以军法来敲打关羽。后来,关羽果然在华容道放过了曹操,直接被诸葛亮军法从事,差点遭到斩杀!自此,关羽在和诸葛亮的斗争,渐渐的落入了下风,不过两人之间的斗争,并未停歇,只不过诸葛亮之后更占优势了而已!

总的来说,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的关系绝对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关羽是曾经的二当家,而诸葛亮乃是新任的二当家,两人之间,必然会有极其惨烈的斗争,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了解而已!近代学者章太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推测,关羽之死,其实是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把刀,则是孙权!

诸葛亮借刀杀人

当年诸葛亮听闻曹操联合孙权共谋荆州,不仅不派出援兵,也不派出说客,反而让关羽出兵攻打樊城,将后方暴露给孙权,令许多人大为不解,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做?事实上,这便是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而他之所以这么做,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打击蜀汉勋贵阶层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内部存在荆州和元老两大派,这两派在权力分配上存在激烈竞争。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资历极高,且手握重兵,若刘备去世,他极可能成为辅政大臣,威胁诸葛亮的地位。因此,诸葛亮必须削弱元老派的影响力。

关羽北伐襄樊时,诸葛亮并未全力支援,甚至可能暗中默许东吴偷袭荆州。最终,关羽兵败身亡,蜀汉失去荆州要地。这一事件不仅除掉了关羽,还连带打击了张飞(后因情绪失控被部下所杀)和刘封(因不救关羽被刘备处死)。如此一来,蜀汉的勋贵集团遭受重创,诸葛亮得以掌握更大权力。

刘备早年依赖关羽、张飞等旧部,但随着政权稳定,他需要更依赖文官集团治国。诸葛亮借机清除关羽,使刘备不得不倚重自己,最终成功的巩固了荆州派的地位。

二、转移内部矛盾,借伐吴提升自身权威

荆州丢失后,蜀汉内部矛盾激化,尤其是刘备对东吴的仇恨达到顶峰。诸葛亮顺势推动刘备伐吴,将国内矛盾转向外部战争,避免蜀汉因权力斗争而分裂。

另外,当刘备执意伐吴时,诸葛亮表面上劝阻,实则借此塑造自己“理性谋国”的形象。伐吴失败后(夷陵之战),刘备病逝,诸葛亮以“托孤重臣”身份执掌大权,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地位。

三、为掌控刘禅,必须除掉关羽

刘备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然而,若关羽在世,他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必然成为辅政核心,诸葛亮只能屈居次席。因此,诸葛亮必须确保自己在刘备死后成为唯一的权臣。

关羽在蜀汉的威望仅次于刘备,若他活着,刘禅很可能更信任关羽而非诸葛亮。因此,除掉关羽,诸葛亮才能独揽大权。

结语

章太炎的观点虽然颠覆传统认知,但结合各种细节分析,确实存在一定合理性。诸葛亮作为顶级谋士,深谙权术之道。他利用孙权除掉关羽,不仅打击了蜀汉内部的勋贵集团,还借此转移蜀汉矛盾、提升自身权威,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控者。

当然,这一说法仍有争议,毕竟正史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有意害死关羽。但不可否认的是,关羽之死客观上使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唯一的权臣,并为其后续执政铺平了道路。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之处——在权力斗争中,即便是“忠臣”诸葛亮,也可能采取非常手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