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浩瀚星空中,长坂坡之战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赵子龙单骑救主、七进七出的传奇,早已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背后,却暗藏着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假设:如果赵云被此人拦住,将会必死无疑!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阻拦赵云的人是谁?他凭什么能够让赵云这个常胜将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一、长坂坡之战:赵云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携民渡江,上演了三国演义中最悲壮的逃亡。当阳县长坂坡,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地名,因一场血战被永远镌刻。刘备军被曹军铁骑冲散,赵云在乱军中单骑返身,上演了三国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孤胆英雄”大戏。
原著对赵云的描写堪称神迹: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却说曹操在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足以看出赵云的神勇,也正是因为赵云表现得如此亮眼,所以曹操才起了爱才之心,下令手下不准放箭,要全军出击,活捉赵云!毫无疑问,这便是对赵云的最佳褒奖!然而在褒奖之余,我们也要看到,此战其实暗藏危机。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此战之战,赵云虽连杀五十余名曹将,但已陷入“强弩之末”的境地!
一方面,赵云从四更时分杀至天明,连续作战数个时辰,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就连胯下战马亦口吐白沫。以至于一向高傲的赵云,不得不向张飞低头,发出救援的信号!

另一方面,经过数番轮战,赵云的兵器铁甲已经残破,防护能力大幅下降。再加上有阿斗这个“累赘”,导致赵云不仅目标明显,而且战力严重下降。
更致命的是,曹营猛将已经全军出击,形成了“铜墙铁壁”般的包围圈。张郃、张辽、许褚、夏侯惇等猛将轮番截杀,若非曹操爱才心切,赵云早已成为乱军中的一具枯骨。
二、文聘:被低估的荆州铁壁
在曹军诸将中,文聘始终扮演着“沉默杀手”的角色。这位原本刘表帐下大将的荆州铁卫,在归降曹操后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为了更加形象的展示文聘的战斗力,原著特地为其安排了一场与一流武将的单挑戏码,这个人便是魏延!
当年魏延听闻刘备过襄阳,想要配合刘备里应外合拿下城池,结果碰到了文聘。魏延的能力大家是知晓的,他被誉为五虎之下第一人,足见其实力之强!可是在和文聘的交手过程中,魏延从白天打到黑夜,愣是无法占据上风,最终只能灰溜溜的退出襄阳,可见文聘的强大!
毫不夸张的说,文聘的实力,至少也和魏延同一等级,若赵云碰上文聘,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占据上风!

三、四大必死理由:赵云的生命倒计时
在曹操下令活捉赵云后,文聘是距离赵云最近的曹营猛将,所以说,文聘是最有机会接近赵云,追上赵云之人!而假设文聘成功追上赵云,那么三国演义将被改写,赵云将被推向死亡的深渊,原因主要有四个。
1. 赵云怀抱阿斗,战斗力无法全部施展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最大的劣势,就是他必须保护阿斗。怀抱婴儿使得他无法全力施展枪法,甚至影响战马的机动性。这一点在他与张郃的交手中已经体现出来。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云正走之间,前面又一枝军马拦路,当先一员大将,旗号分明,大书“河间张郃”。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战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云加鞭而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赵云在面对张郃时,已经处于下风,甚至险些丧命。若非“红光护体”的奇迹,赵云可能已经被张郃所杀。而文聘的武艺与张郃相当,甚至更胜一筹,若他拦住赵云,赵云很难全身而退。

2. 连续作战,赵云已人困马乏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连续冲杀,体力消耗极大。从原文描写可以看出,他在见到张飞时,已经精疲力尽。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
这说明赵云已经接近极限,无法再独自应对更多敌将。而文聘作为曹操麾下的宿将,若此时加入战斗,赵云极有可能被拖住,最终被曹军围攻致死。
3. 文聘本身实力强悍,不输魏延
文聘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出场不多,但其武艺和统兵能力均属一流。从他和魏延的交手情况来看,他的实力绝对不输于魏延,也就是说,赵云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击败文聘!不可能安全撤出战场!
4. 曹操下令活捉,曹营猛将全军出击
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曾下令:“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这意味着曹营众将必定全部出击,而长板桥和张飞对峙的画面也可以证明,当时曹营中的猛将如张辽、许褚、夏侯惇、曹洪等曹营9大猛将都参与了对赵云的追杀,且他们距离赵云的并不远。所以说,一旦文聘拖住赵云片刻,等到其他曹营大将来到战场,迅速合围,赵云将陷入绝境。

结语
总的来说,长坂坡之战是赵云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但也是充满风险的一战。赵云的胜利,既得益于他的勇猛,也得益于一定的运气。若此战中赵云被文聘追上,他很可能无法突围,最终战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