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的一天,台北机场,一架客机缓缓降落。
飞机停稳后,已在机场等待多时的蒋介石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宋美龄等众人的搀扶和陪同下努力快步走到了舷梯跟前。
机舱门打开后,78岁的蒋介石双眼闪烁着期待的目光,嘴角也露出了久违一见的真切笑意。
过了一会,一位大陆女子缓步走出舱门,此时,可以看得出蒋介石再也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眼泪都快夺眶而出。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走上扶梯前去搀扶。
那么,在1965年这个两岸还处“坚冰”的时期,怎么会有大陆女子能前往台湾?
蒋介石为何还要“屈尊降驾”亲自到机场迎接?
救命之恩蒋介石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从爷爷那辈儿就开始倒腾民生物资~食盐,所以家资颇丰。他老爹蒋肇聪子承父业,当了“富二代”,还娶了3房夫人。
第一位徐氏夫人死的早,但生了个儿子叫蒋介卿。她死后,蒋肇聪觉得有点对不住老婆,就把蒋介卿过继给了徐家,所以这个儿子和老爹关系一般,和姥姥家倒是很亲密。
蒋介卿
第二房是孙氏夫人,和蒋肇聪的感情非常好。不过,孙氏夫人死得也早,但因为是自己最宠爱的老婆,所以蒋肇聪和孙家的关系一直密切,所以他和孙氏的哥哥~孙琴风的关系也跟兄弟差不多。
第三方夫人就是王采玉,在1887年给蒋肇聪生了个儿子叫蒋介石。蒋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蒋介石有一位本家姑姑叫蒋妙月,在蒋肇聪的撮合下嫁给了大舅子孙琴风,所以,她又成了蒋介石的舅妈。
蒋妙月
因为有姐夫和老婆这两层关系在,所以孙琴风虽然不算蒋介石的亲舅舅,但对这个外甥还是非常疼爱。
旧社会的家族关系太乱,所以必须捋顺一下,下文才能继续讲,要不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来的,谁和谁到底有啥关系。
蒋介石其实算是标准的“富三代”,但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他8岁时,老爹蒋肇聪死了。因为老娘王采玉算是续弦,在蒋家没啥地位,所以只分到了5间房子,比跑回来继承家业的蒋介卿差远了。
王采玉
王采玉无奈,只能靠变卖首饰和家产换点钱过日子,日子苦到蒋介石的弟弟和妹妹都夭折了。不过,好在蒋介石有好舅舅和好舅妈。
孙琴风当时住在宁波,开了一家木器店,生活比较殷实,所以他和蒋妙月两口子很关照蒋介石母子,在得知王采玉靠典当度日后,干脆把他们接到了宁波。
孙琴风平时忙活店里的事抽不出身,所以蒋妙月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母子,没事还留给这个大侄子兼外甥一个大红包。在舅舅夫妇的资助下,生性顽劣的蒋介石总算一直有学上。等他大了点,他老娘又开始发愁,为啥?
因为按照旧俗,蒋介石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了,可手里这“三瓜两枣”,连嫁妆都凑不齐,这可如何是好?
蒋妙月得知后,就和孙琴风商量,孙琴风要说真是个好人,慷慨解囊,把外甥的彩礼和宴席开支全都包了。
于是,蒋介石顺顺利利娶了第一位夫人~毛福梅,也就是蒋经国的亲妈。不过,这算是包办婚姻,彼时的蒋介石已经思路开阔,不满足于自家的这一亩三分地。而毛福梅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所以,思想上的差异让小两口没事就吵架。
毛福梅
最后还是蒋妙月死劝活劝,这日子才算过下去。所以蒋经国也要感谢这位舅奶奶兼姑奶奶,要是当时他爹和他妈直接翻脸分家,日后也就没他啥事了。
1906年,蒋介石去日本留学,认识了陈其美,被其江湖风范所折服,遂决定跟着一块“搞事情”,推翻清政府。1907年,他回国后,错过了保定军校招生期,于是通过在学校门口示威入了学,学了炮兵。1908年,他又想去日本深造,可钱不够用,怎么办?
蒋介石眼珠一转,把夫人毛福梅的嫁妆首饰盒给偷了出来,准备变卖。说巧不巧,他抱着首饰盒在舅舅家歇脚喝口水时,也没什么忌讳,就把自己的计划给说了。
舅舅和舅妈一听,大惊:这叫什么事儿!于是告诉这个宝贝儿外甥:“我们给你出钱,赶快把首饰盒还给人家福梅吧!”就这样,蒋介石潜在的婚姻危机解除,他也顺顺当当去了东京振武学堂,还加入了同盟会,并跟着陈其美逐步受到了孙中山的器重。
历史真是很有意思地在一大串巧合中不断前进。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国,跟陈其美拜了把子,还帮着他弄死了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
陈其美
1913年,反袁二次革命爆发,蒋介石在上海冲锋陷阵,攻打江南制造局。怎奈孙国父一直都缺钱,所以没有自己可靠的武装力量,面对“袁大头”精锐的北洋军,革命队伍只能败下阵来。
对于反自己的“首恶分子”们,袁世凯开出高额悬赏,誓将这帮人捉拿“法办”。因为表现出色,蒋介石也在悬赏名单之中。
袁世凯
蒋介石一看,总不能等死吧,还是先躲躲吧。问题是,藏哪好呢?
此时,他又想到了舅舅和舅妈。而舅舅和舅妈则一如既往地无条件支持了他,把这个不省心的外甥藏在了自家的阁楼里,而且数次在北洋兵搜查时,都给蒋介石打了掩护。
就此,蒋妙月对蒋介石又有了除姑姑、舅妈外的第三重身份:救命恩人。
风声过去之后,蒋介石开始帮孙国父筹备成立中华革命党,准备再次去日本,所以,钱还是个问题。
孙中山
蒋妙月知道他的计划后,又一次选择了义无反顾地支持,把自己家的20亩老田全都变卖,所得款项全都给了蒋介石。真是不得不佩服这位旧社会传统妇女的胸襟和勇气。
在反袁成功以后,蒋介石的翅膀也硬了,孙国父在广东也有了落脚地,师徒二人的日子也不用那么紧巴了。在粤军受排挤的蒋介石回到上海后,开始到处认大哥,投机生意也搞得风生水起,钱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而权力的大门也在向他缓缓打开。
发迹后,蒋介石还算有良心,每次衣锦还乡时,都会去萧王庙镇看望舅舅和舅妈。而且,他还安排蒋妙月出任“中国农民银行”主任,“交通银行”经理等职位。
在脱不开身时,蒋介石也会让蒋经国去看望舅爷和舅奶奶,蒋妙月则会做好吃的桂圆汤招待这个大外孙子。
但是,蒋介石虽然对家人关怀有加,但他对中国广大的劳苦大众却没有任何同情之心,“知小恩,而忘大义”,这样的蒋介石即使登上过中国权力的巅峰,但离他被历史大潮所抛弃的时间也不远了。
1949年初,蒋介石已经大势已去,准备败逃台湾,不过他也没忘了蒋妙月。但蒋妙月已经年过八旬。“破家值万贯”,所以老太太婉拒了蒋介石的好意。蒋介石闻之,暗自神伤:此生与舅妈再也无缘相见。
彼时,孙琴风已经过世,他和蒋妙月的独女也早已嫁人,所以老太太只能独自生活。幸运的是,我党大仁大义,不会为难蒋介石这个头号战犯的家人。
时光荏苒,一晃14年,1963年的一天,年过九旬的蒋妙月迎来了一位意外的客人,这会是谁呢?
意外的重逢到访的这位客人名叫汪日章。
汪日章
这里又要捋一下复杂的关系,才能继续往下讲。
这位汪日章也是萧王庙镇人,他的母亲是孙琴风的堂妹,所以,孙琴风也是他的舅舅,蒋妙月也是他的舅妈,对他也很宠爱。
在这种关系上,汪日章和蒋介石的晚辈身份是一样的,他们俩算是表兄弟。不过他比蒋介石小了18岁,是1905年生人。
另外,蒋介石有个妹夫叫竺芝珊,竺芝珊的胞兄和汪日章的姐姐又是两口子。所以,蒋经国还得称为汪日章为舅舅。
确实有点乱,但总之,汪日章和蒋介石在亲属关系上算是近的,不过,因为亲戚实在太多,在1931年之前,蒋介石不认识他。
汪日章在1926年到1929年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过绘画。回国后,也算我国绘画界的后起之秀。周总理比他早几年到法国留学。不过,汪日章去法国的时候,周总理都已经回国,并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了。所以,他和周总理算是“校友”,而不是传闻中的“同学”。
1931年,汪日章去南京找自己在法国时的同学毛庆祥,当时,毛庆祥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他们正聊天的时候,蒋介石进来了。经过毛庆祥的介绍,蒋介石一看:嚯!小老乡!还是亲戚!而且一表人才。干脆,你就留在我身边吧。
于是,汪日章中断了自己的绘画事业,进了蒋介石的侍从室,成为日后蒋介石极为信任的心腹,并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始终在蒋介石的身边。由此,他和周总理和我党方面的接触很多。
建国前,汪日章选择留在了大陆。
捋了这一通,就能知道汪日章为什么要去看蒋妙月。而且也能知道为什么当他看到蒋妙月孤苦伶仃后,能直接给周总理写信反映这个情况。
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但工作上却是心细如丝,当看到汪日章的信后,非常重视,立刻指示工作人员赶到奉化萧王庙镇,把蒋妙月接到了上海。
随后,通过秘密渠道,周总理与台湾方面取得了联系,并在1965年5月,安排96岁的蒋妙月在女婿王仁和的陪同下乘飞机先到香港。蒋介石也是专门派蒋经国到香港迎接,随后陪同蒋妙月飞抵台北。
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时的一幕,78岁的蒋介石到机场亲自迎接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舅妈。
随后,他安排老太太就住在自己的官邸,一直侍奉到蒋妙月入土为安,了却了自己的一大心愿。
那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彼时两岸的关系可谓是剑拔弩张,那国共双方却为何能够促成这次“意外的重逢”呢?
“破冰”的真相在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代领导人始终都在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虽然有海峡阻隔,但海峡两岸的沟通一直都在以秘密的方式进行。
1950到1960年代之间,国共双方都在寻找可以沟通的桥梁,最后的人选是留在香港的曹聚仁先生,他是文化人,但有政治头脑,而且还是两党的座上宾。
曹聚仁
1950年代中期,蒋介石就让蒋经国用军舰秘密把曹聚仁接到台湾,请他出任国共两党之间沟通的秘密桥梁,并了解我党对台湾的真实想法。
1956年,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北京接见了曹聚仁。周总理告诉他:“只要政权统一,其他的都可以坐下来谈。”毛主席则风趣地建议他到各处看看。
曹聚仁心领神会,直奔蒋介石老家,发现蒋介石的祖宅、蒋母的墓、庐山别墅都受到很好的保护,于是,他拍下了很多照片,连同与我党沟通的情况一并寄给了蒋介石了。
蒋氏故居
蒋介石看到后,不禁感慨万千。
同年,周总理在接见外宾的时候就说道:“祖国如果能够统一,那也是蒋介石的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蒋介石闻知此言后,更加有了与我党沟通的想法。
196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通过张治中将军向蒋介石和陈诚转达了关于两岸统一的“一纲四目”。蒋介石在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意见,但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原则性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1965年5月,也就是蒋妙月抵达台湾后,蒋介石对统一的态度明显转变。7月,毛主席写下“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的诗句,请曹聚仁带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看到后,非常感谢毛主席的好意,并在统一问题上做出了很多让步,同意放弃海、空军的控制权,陆军也只缩编成4个师。
毛主席更有诚意,甚至同意把已经成为党中央开会地点的庐山重新让出来,供蒋介石居住和办公。
蒋介石在庐山的美庐别墅
总之,国共双方在统一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而且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
但,一切随着转年的一场风暴戛然而止。
两岸的沟通直到1970年代才再次恢复。1972年,曹聚仁先生去世。章士钊先生不顾92岁高龄,挺身而出,挑起桥梁的重任。可,天不假寿,1973年,因劳累过度,章先生病逝于香港。
章士钊先生
1975年,已知自己时日无多的蒋介石请陈立夫通过香港的渠道向我党发出邀请毛主席访台的消息。但彼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也已不允许他再远行,只能委托邓小平同志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
4月,蒋介石在台湾病逝。据说,毛主席闻讯后,以私人身份给这位和自己纠缠了大半生的老对手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追思会。
斯人已逝,但老一辈领导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所表现出的高超智慧和博大胸怀却仿佛一直就在眼前。
主席雄才,万民敬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华夏大地,有德者居之。我们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州大地一定会再次山河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