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阔的东欧平原上,蜿蜒2285公里的第聂伯河,从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发源后,一路向南注入黑海,由于从源头到入海总落差仅有253米,所以第聂伯河的中下游流速缓慢,河道格外宽阔,在成为乌克兰“母亲河”滋润这片肥沃土地的同时,也将乌克兰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乌克兰的内部地缘格局自此天然分野。
乌克兰割裂的内部地缘
上期我们讲到,乌克兰东部地区盛产煤炭、铁矿、锰矿等多种矿藏,自沙俄时代起就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即便是苏联解体后,乌东地区(特别是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三州)仍是俄罗斯工业体系中配套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也较乌克兰西部富裕。
相比之下乌克兰西部长期以农牧业为主,生活方式虽然田园化,但水平较低,再加上长期受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统治,广泛信仰天主教,很多人讲乌克兰语与波兰语,而乌克兰东部则受俄罗斯影响很深,普遍以东正教为宗教信仰,主要语言也为俄语。这种语言和信仰上的差异,无疑是产生裂痕的土壤。
基辅圣安德鲁斯教堂
其实乌克兰的这种东西部迥异的文化、社会环境跟其诞生的历史密不可分。1182年“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意为“边陲之地”。公元12~13世纪,基辅罗斯由盛转衰,各地的王公贵族纷纷割据,形成了多个罗斯公国,此时蒙古人的大军狂飙而至,秋风扫落叶般涤荡了这里,诸罗斯公国纷纷臣服,金帐汗国开始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
1320年立陶宛大公国崛起,由于金帐汗国对古罗斯西部统治很薄弱,所以原基辅罗斯的西部和西南部开始臣服于立陶宛大公国,到15世纪中后期随着莫斯科大公国崛起,立陶宛受到打击,于是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走近,并最终结成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乌克兰西部在波兰的统治下逐渐波兰化。
也是在此期间,乌克兰民族开始脱离古罗斯,逐渐形成了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1648年长期受波兰压迫的乌克兰爆发哥萨克起义,面对波兰军队的镇压,首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向强邻沙俄(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莫斯科公国大公改称沙皇俄国,即沙俄)求助。
从乌克兰版图变迁的“因”看今日的“果”
1653年10月1日,沙俄决定接受赫梅尔尼茨基的请求,所有的扎巴罗热哥萨克人都成为沙俄公民,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佩利亚斯拉夫协定。此协议等同于向波兰宣战,于是1654年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率军亲征波兰,一直到1667年,萨合与波兰数次交锋后取得最终胜利,第聂伯河东岸的东乌克兰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
当然此时的乌东并不包含克里米亚半岛和亚速海沿岸地区,因为此时这块土地的主人是克里米亚汗国,是金帐汗国分裂后建立的诸多独立汗国之一,尚且附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直到1777年附属沙俄,1783年最终被沙俄吞并。此后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与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一道成了支撑俄罗斯帝国在17世纪向东方和南方扩张的主要力量。
15世纪中期金帐汗国分裂成数个政权:哈萨克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 西伯利亚汗国
不过后来由于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认识到沙俄一直在拿自己的族人当马前卒,当扩张的炮灰时,便决然率领土尔扈特部3万多户共17万余人东归故土。公元1771年,经过一路险阻和沙俄的围追堵截,土尔扈特部仅余6万6千余人成功到达新疆伊犁,后被乾隆帝妥善安置在新疆和外蒙科布多地区。额外一提的是,由于土尔扈特部东归时,伏尔加河迟迟未结冻,导致西岸的部众无法渡河,最终被赶来的沙俄大军包围后留居在了当地,便成了如今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向东返回清朝伊犁地区的一场民族大迁徙,是土尔扈特部重返故土的一场民族壮举。
乌东地区归属沙俄后,乌克兰西部仍被波兰立陶宛王国控制着,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波兰权贵企图向东扩张,与沙俄生了冲突。在一系列毁灭性的战争后,波兰立陶宛王国遭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后沙俄改称俄帝)、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大公国三次瓜分,并最终在1795年灭亡。
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灭亡了。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国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立陶宛王国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就此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但这也给波兰埋下了仇视俄国种子。
俄罗斯帝国扩张到19-20世纪之交时面积已经高达2288万平方公里,面积为欧亚两大洲面积的42%,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范围不仅囊括了后来的苏联十五个加盟国,还包含了芬兰(芬兰大公国)、波兰以及土耳其的东北区域,当然还有后来低价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
在这个大一统的帝国里,乌克兰并没有准确的范围,只有乌克兰人聚居的大致区域。除了第聂伯河东岸,还有第聂伯河西岸的沃伦州、罗夫诺州、日托米尔州、文尼察州、捷尔诺杜尔州等地,并不包含利沃夫州、外喀尔巴阡州、切尔诺夫策州等地。到了1917年俄罗斯帝国在一战穷兵黩武的反噬下轰然解体,尼古拉二世退位,帝国灭亡。
俄罗斯帝国灭亡后留下的是一个各地割据的混乱局面,境内存在与俄罗斯并列的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它们都有自己的行政建制,有点像中国西晋灭亡后,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则是五胡建立的十六国一样。不同的是,由于十月革命时一战尚未结束,为了尽快退出一战,为新生苏俄政权争取喘息时间,所以列宁力排众议同意了极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该条约规定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并承认乌克兰、芬兰的独立,还要赔偿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这个和约让苏俄丧失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人口,还有占全国90%的煤炭,73%的铁矿,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此时乌克兰国内存在着德国扶持的亲德政体和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乌克兰苏维埃。
不过由于一战德国战败,亲德政府也随之倒台,苏维埃领导了乌克兰。但随之作为一战战胜方的协约国,不满苏俄单方面擅自退出对德战争,以及俄帝的债务无人还等问题,英法日美波等国遂派兵武装干涉,并与俄国国内反苏俄的白俄联合,于是便有了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的俄国内战。
内战期间,各地方苏维埃与苏俄结成联盟精诚合作,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战后如何处理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和国的关系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列宁与斯大林曾爆发过严重分歧,斯大林的意见是乌克兰、白俄等各民族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俄(即俄罗斯),就像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图瓦等21个共和国的身份(类似我们的自治区)一样,但这一提议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赞同,白俄、格鲁吉亚反对,乌克兰直接无视。
而列宁的意见则是承认乌克兰等其他共和国与苏俄是平等的地位,并与其一起自愿地组建新的联盟(即后来的苏联)。理由是俄罗斯帝国时期,俄罗斯人对周边临近民族是压迫的,被很多民族仇恨和不信任,所以要消除不信任,凸显苏维埃政权的正当性,让其他民族国家自愿选择走近俄罗斯,就不能靠强权靠暴力。
为此苏联的宪法体制上一直保持着联邦制,每个加盟国都有自己的宪法。1924年的苏联宪法中还规定了每个加盟国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此后苏联每次修宪都会保留这项权利,不过并没有详细的退出细则,因为根本没有打算实行。因为苏联成立的本身就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因理想而诞生的国家,是因为志同道合的意识形态才走到一起的。
对于这一点,普京曾直言:列宁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并不是一个好的国家元首,因为一个国家元首要考虑的不仅是意识形态还要考虑地缘政治。列宁允许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有权退出联盟的宪法设计是一个历史错误,认为在建国时赋予加盟国过多的自主权力,导致苏联在成立后一直没能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始终没能将各个加盟国凝结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对苏联的存续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对于这个观点维达觉得有一定正确性但并不完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下,列宁的思想是恰当的,否则苏俄在打赢国内战争后,有可能还要面临与乌克兰、白俄这些在同一战壕奋战过的战友反目的危险。只是列宁也没想到,短短六十多年后,众多同志为之奋斗的理想会变质,会土崩瓦解。
当然在苏俄到苏联期间,乌克兰人的聚居范围已经扩大到如今乌东范围,包括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尼古拉耶夫州和敖德萨州等地。同时列宁为了增加乌克兰的无产阶级比重,增加乌克兰的革命力量,将上述工业发达的地区划入到了乌克兰,以此来强化意识形态控制,但是列宁却忽略了地缘政治,忽视了这些地方原本是俄罗斯的领土。
在此期间,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复国,得到波莫瑞、波兹南、但泽等原普鲁士地盘的波兰趁俄罗斯帝国覆灭国内混乱之际,发动了苏波战争,趁机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虽然苏俄红军反击后收复了大片失地,但却打输了华沙战役,最终双方媾和。根据1921年《里加条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和立陶宛的一部分被划归波兰,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再次瓜分波兰埋下了伏笔。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按照德国与苏联协议,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同年西部乌克兰并入乌克兰并加入苏联。1940年苏联以比萨拉比亚原属俄国和北布科维纳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人为由,武力迫使罗马尼亚将这两个地区交给乌克兰。1945年苏联又同复国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划界条约,外喀尔巴阡地区划入乌克兰。
1954年2月19日,为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统一300周年,发迹于乌克兰的赫鲁晓夫将从前在俄土战争中夺取的克里米亚地区从俄罗斯划赠给乌克兰,乌克兰的领土从最初1654年仅有基洛沃格勒州和第聂伯罗州,发展到24个州60.3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最终成型。
乌克兰领土变迁图
纵观乌克兰的版图发展历史,我们便会清楚的看到,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东西部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给乌克兰今日的地缘分裂埋下了隐患。这种隐患在苏联时期尚不明显,因为强大的苏联中央实际上是超然其上的利益仲裁者、资源配置者和发展计划制定者。
乌克兰人以俄语为母语的百分比情况图
但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后,由于乌克兰东、西部地区历史的发展道路不同,东、西部地区的人民在精神上分别亲俄罗斯和亲欧洲。在对外政策取向上,乌东地区天然亲俄,乌西地区天然亲西方,一旦有利益涉及到取舍,东西部就疯狂对冲。更危险的是,欧美国家一直违背承诺,一再北约东扩,希望打造一张针对俄罗斯的包围网,彻底堵死俄罗斯的地缘缓冲空间。
而由于历史情感和现实利益,乌克兰又是俄罗斯决不能放弃的底牌,所以外部环境上也对乌克兰存在东西拉扯,于是乌克兰内部的东西部裂痕被无限放大,最终走向对立和仇视。但最要命的还是面对内外困境时拉胯的乌克兰当局者。当然这个限于篇幅就放在《乌克兰之殇(下)》再详谈了。
上期回顾:乌克兰之殇(上):坐在矿车上的欧洲粮仓,家底丰厚也架不住败掉
备注:本文是《东欧合集:斯拉夫世界》的第7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