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孟子有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伟大民族,正是由于我们对于人才的重视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但是历史上善于用人的领导并不多。
一、秦孝公
秦孝公是秦国的一位君主,他通过发布《招贤令》,积极寻求天下的人才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和实现统一大业。他重用了商鞅,推行了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名臣中,最为著名的是商鞅,他原本是魏国的一位官员,但在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前往秦国。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随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主持秦国的变法。在商鞅的推动下,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的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刘邦
刘邦对待人才十分真诚,不虚伪做作。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才能和贡献。他非常善于从基层发掘人才,他懂得欣赏那些有潜力但尚未被发掘的人才,还启用了从对手投奔自己的人才。例如,他重用了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人,这些人在后来的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韩信早年家贫,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未得到重用。后投奔刘邦,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军,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了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被刘邦拜为相国,后又被封为齐王,调其精兵击楚,在垓下之战合围项羽军队。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他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他所创造的卓著业绩和经典战例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二人,令后人高山仰止。
萧何是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他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他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三、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一位重视人才、善于发掘人才的领袖。他发布了三次求贤令,广纳人才,无论出身门第,只看才华能力。他的谋臣如云,战将如林,为魏国的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郭嘉,字奉孝,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郭嘉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他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四、康熙帝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通过举荐和科举等方式吸引了大批人才。他重用了姚启圣、施琅等将领收复台湾,重用了明珠、索额图等大臣辅佐自己处理朝政。康熙帝还推行了“博学鸿词科”,选拔了一批有才华的士人进入朝廷,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姚启圣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且是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耿精忠反叛时,两浙地区陷入动荡,姚启圣用家财招募士兵,慷慨从军。他因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处州佥事。后来,由于他说降了耿精忠,他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
姚启圣在治理军队方面非常出色,他严禁所属士兵冒占兵额,临阵时赏罚分明,用兵时总能出奇制胜。他向朝廷上奏了“平海十疏”,详细阐述了调兵遣将的方法,并亲自率军攻克了金门、厦门,稳定了八闽地区,因此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太保。在收复台湾方面,姚启圣推荐了施琅担任水师提督,最终成功使台湾重回中国怀抱,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施琅是清初的名将,康熙元年(1662年)升为水师提督,多次率兵击败台湾郑氏部队,攻克海门、金门等地。他上书康熙皇帝,力陈宜早日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年),李光地认为攻克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故推荐施琅领兵渡海。在攻打澎湖列岛时,施琅被流矢射中眼睛,但他坚持督战,最终占领澎湖列岛。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清朝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帝王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和重用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你看不清局势,判断不了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更好,那么看人才流向的方向,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