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知三 靳根元
【十论安万秦腔】之六
——秦腔都地西安观众的秦腔胸怀及安万秦腔在西安义演的现实意义
甘肃安万秦腔东进秦腔都地西安,更加激发了陕西人热爱秦腔的激情。安万秦腔大胆闯荡千年秦腔都地的谋略与胆识,点燃了秦腔皇都观众对秦腔的热度。安万在西安义演八天八夜,也是民营艺术团院实力的展示,安万是领着158号秦腔爱好者来学习、来探索西安戏迷们对秦腔之爱的深度情感,来寻求秦腔改革方向,验证他的秦腔改革成果为目的而来的。
一、安万秦腔东进西安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安万秦腔剧团在西安的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场面火爆,展现了秦腔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激发了陕西人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的热爱情绪。
第一,从秦腔文化传承角度审视,甘肃安万秦腔东进西安,对于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在陕西有着深厚的根基。甘肃西路秦腔的进入就像是一股新的活力注入,让陕西人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秦腔文化。它唤起了陕西人内心深处对秦腔的热爱,这种热爱的激发有助于秦腔文化在本地的进一步传承以及秦腔艺术家、研究家的深度思考。无论是老戏迷对传统剧目的回味,还是年轻一代对秦腔艺术的新认知,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促进。
第二,从秦腔文化交流角度观察,这一件大事是甘肃和陕西秦腔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甘肃秦腔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与陕西秦腔虽同根同源,但在表演形式、唱腔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甘肃安万秦腔来到西安,让两地的秦腔文化得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陕西的秦腔艺人可以从甘肃秦腔中汲取新鲜元素。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丰富了秦腔的内涵,有利于秦腔在更广泛的地域内保持活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三,从艺术创新角度分析,她会促使更多的人关注秦腔艺术的发展。无论是观众还是从业者,或者秦腔艺术家、专家学者都会开始思考秦腔的创新出路问题。甘肃安万秦腔带来的新表演理念或者对传统剧目的新诠释,可能会成为陕西秦腔创新的催化剂。例如在舞美、音乐、表演节奏、电子信息化与现场观众互动诸方面,都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尝试,从而让秦腔在现代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第四,从对秦腔发展的长远意义看, 扩大了受众群体,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本地观众。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秦腔的市场基础会更加稳固。这不仅有利于秦腔剧团的生存和发展,也会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秦腔的创作、表演和推广中。例如,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机构、社会团体愿意赞助秦腔演出,或者政府会加大对秦腔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安万秦腔大胆闯千年秦腔都地的谋略与胆识
一是敢于挑战传统。安万秦腔敢于挑战传统,将秦腔艺术带到了千年秦腔皇地西安,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他不仅在西安进行了演出,之后,又去了平凉、兰州。
二是新媒体全网性传播。安万秦腔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一百多名网紅,制作短视频和全程跟踪直播、网络销售地方产品等方式,广泛宣传秦腔民营企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快手平台的流量支持。
三是真诚对待观众。安万秦腔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真诚。他在演出结束谢幕时,满腔热泪,常常用嘶哑、哽咽的声音向前来看戏的观众道谢,或者跪拜,台下十万人感动、唏嘘。
安万秦腔东进的谋略与胆识还体现在他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创新,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对艺术追求的坚持,以及对观众的真诚态度。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在秦腔艺术领域的成功。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甘肃安万秦腔点燃秦腔皇都观众对秦腔的热度的同时,个别人指责西安“一院三社”不明朗的态度,但那也是他们对秦腔深爱的缘由,我们不能枉然非议。其实,这是戏迷对秦腔深爱的又一种不同表达方式,这种指责背后其实是对秦腔深深的爱恋。西安“一院三社”在秦腔发展中有着重要的霸主地位,这些机构的艺术家们在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秦腔的传承、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也许在宣传推广方面存在一些缺憾,需要改进,但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的工作业绩。国内每个文艺机构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挑战,应该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如何推动秦腔更好地发展。指“责”者可能是因为看到甘肃安万秦腔点燃的热度,对比之下对“一院三社”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在秦腔的推广和创新方面有更多的贡献。这一现象也说明秦腔艺术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只要有合适的传播和推广方式,就能重新唤起观众的热情。这种跨地域的秦腔表演交流,有助于秦腔文化在其发源地西安的再次繁荣,让更多人关注到秦腔的魅力,无论是老戏迷还是新观众,都可能因为这次热潮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秦腔。
安万带领他的秦腔艺术团在秦腔重镇西安连演八天,这一举动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此次演出不仅展示了安万个人的胆识和谋略,也展现了甘肃秦腔演员的敬业精神和精湛技艺。西安的观众对安万剧团的演出反应热烈,演出期间多次因观众过多而不得不暂停演出。这种现象表明,西安市民对秦腔的热爱不减,安万剧团的成功演出进一步点燃了他们对秦腔的热情,并展示了民营企业实力与探索秦腔改革方向。通过此次演出,安万验证了他的秦腔改革成果,并获得了一百多万的粉丝量,证明了其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
安万现象将会推动秦腔演出模式及经济发展的变革。此次演出的成功表明,民营剧团也能在秦腔界占据一席之地,未来的秦腔演出模式和市场格局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 。
三、安万秦腔西安义演的多重意义
1.实力展示。安万在西安义演八天八夜,从资金投入来看,能够承担起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义演,需要在演员阵容、舞台布置、设备租赁等多方面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反映出安万背后的团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秦腔艺术的展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人力方面,组织众多秦腔演员连续八天八夜进行高质量的演出,也体现了安万在人力资源调配和演员团队管理上的能力。
2.情感探索。他前往西安义演的目的之一是探索西安戏迷对秦腔之爱的深度情感。西安作为秦腔的重要发源地和传统戏迷的聚集地,戏迷对秦腔的情感深度有着特殊的代表性。通过八天八夜的义演,安万可以近距离观察戏迷的反应,从观众的的热情程度(如鼓掌、喝彩的频率和强度)、观众与演员的互动等方面,深入了解西安戏迷对秦腔的热爱程度,以及这种热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3.改革探索。寻求秦腔改革方向是安万此次义演的重要目标。秦腔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众群体老化、表演形式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存在差距等。安万希望通过在西安的义演,以实际演出效果来验证自己心中的秦腔改革思路。他可能在表演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如现代的舞台灯光效果、新颖的剧情编排或者是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等,然后通过义演观察戏迷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从而确定哪些改革方向是可行的,哪些还需要调整。
4.成果验证。一百多万的粉丝量证明安万成功了。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粉丝量是衡量一个艺术团体或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百多万粉丝意味着安万的秦腔表演得到了大量观众的认可和关注。这些粉丝可能是通过义演现场的精彩表演而被吸引,也可能是通过网络传播了解到安万的秦腔艺术,然后成为忠实的支持者。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安万个人艺术创新的肯定,也为秦腔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证明秦腔在现代社会通过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仍然能够吸引大量观众,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对秦腔发展的几点启示
之一,改革的必要性。安万的成功表明秦腔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秦腔如果一成不变,很难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通过引入新元素、创新表演形式和剧情编排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拓宽秦腔的观众群体。
之二,以观众为导向。探索戏迷情感和寻求改革方向都体现了以观众为导向的重要性。秦腔的发展要紧密关注观众的需求和反应,无论是传统戏迷还是潜在的年轻观众,只有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才能让秦腔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繁荣。
之三,多元推广的价值。安万借助义演和社交媒体积累粉丝量的做法,显示出多元推广的价值。秦腔的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剧院演出,还应该结合现代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等,将秦腔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人,提高秦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男,生于1946年,甘肃静宁人,退休人员。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史地理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热爱民间文艺,钟情民俗文化,一直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作等身,编著字数达到二千多万字。到目前为止,其撰写的文学、民间文艺、地域民俗、民俗学理论等著述130部,已经出版95部;发表、展演、播映新闻、摄影、论文、民俗、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专题片千余件,先后有百余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表彰。帮助四十多人完成了职称晋升和学业。上世纪末曾担任静宁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原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和平凉市、静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贡献有:1、伏羲神话圈的提出和论证;2、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3、六盘山地区红色旅游的首倡和策划;4、对关陇地区十余县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5、妈祖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等;6、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的提出与论证;7、静宁苹果文化的提出与论证。
作者简介:靳根元,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白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平川区文联副主席(兼职),平川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川文艺》主编。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煤炭报、兰州晚报、白银日报、白银周刊、人文白银等发表新闻、论文、评论等1500多篇、180多万字。曾担任兰州晚报、甘肃工人报、白银周刊、甘肃经济日报特约记者。在部队服役17年,荣立三等功3次。在新闻竞赛、征文参赛、论文评奖中,29次分别荣获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2022年度荣获“甘肃省首届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