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安乐死”医院,患者不用接受任何治疗,最终让体面离开

木子历说过去 2024-02-07 07:30:41

“我就觉得很孤单”

“上帝会祝福他的”

“每天开心点就行了”

1995年,上海市静安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全国首家社区临终关怀科室病房,严格来讲,其实是“安乐死医院”。患者不用接受任何治疗,以心灵慰藉为核心的照顾方式,让其带着爱与尊严逝世。建院几十年间,陆续送走1千多位病人,最小仅3岁。他们同属一个类型,那便是---癌症晚期患者。

那么,这家“安乐死医院”在社会上引起怎样舆论?患者家属又是如何看待的?

“安乐死”词汇最早来源于希腊(Euthanasia),意为“幸福的死亡”,毕竟和病痛相比,能有尊严去世,无异于是种解脱。但到底和死亡相联系,想要所有人接受并非易事。即便最早将其合法化的荷兰,都不忘附赠一条铁律:适用于身患绝症,且历经可怕病痛的患者。

瑞士紧跟其后,且在合法化基础上另增一条:允许外籍公民申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安乐死”属于非法,直到1995年,上海才开设首家。按照相关规定,医院只能接收病情无法扭转的患者,若非万不得已,医生也不想看到可挽回的生命从自己手中流失。

医院设立在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医院二楼,纪录片《人世间》便是讲述它的故事,节目一经播出,立马引起群众强烈沸腾。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医院墙壁刷满淡绿色环保涂料,整体氛围安静整洁,左右两边是病房,内部均有里外共两间,里屋安置患者,外屋安置亲属。

如此布置,使人感觉不像医院,而是在家。跟随镜头步入左手第一间病房,里面住着患者张女士,55岁。曾在一所著名高校担任大学副教授,从事野外勘测,因工作特殊性,需长年累月在山地奔走,三餐没有规律,因此落下严重胃病。

学校领导得知,便将她调回二线,进行矿石筛选实验工作。本意想让张女士好好休息,结果她非但没有,反而更加拼命,经常熬通宵做实验。没多久,身体彻底拖垮,胃病恶化成胃癌,后续历经多次化疗和手术依旧无法好转,身体每况愈下。

多处周转打听,找到这家“安乐死”医院,医护团队了解张女士全部病情和基本需求后,很快策划出一套方案,用于提供患者病痛缓解、心灵慰籍等。效果很不错,她度过宁静最后时光。房间幽静灯光下,其丈夫饱含深情说道:在一起那么多年,无论如何我都会陪着你。

病房3号床的王学文,6年前被确诊腮腺癌晚期,彼时年仅45岁,医生断定活不过3个月。其母听闻噩耗,几乎一夜白头,神色衰弱,想必“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莫过于此。王学文深感绝望,一番思虑下,决定住进上海这家“安乐死医院”度过最后时光。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5年,长时间打磨使他面对死亡的态度,从恐惧变成平和,毕竟见识太多生死离别。最后一年,王学文以为自己生命走到终点,医院特意举办隆重生日会,大家开心合影留念。所有人都做好心理准备,幸运的是,死神并未如期而至。

“我们走过那么多年”

“应该自己给自己信心”

“对吧”

关于生死问题,从古至今便属哲学,如何坦然看待和接受,考验所有人。纪录片《人世间》将话题牵入现实:癌症晚期患者生活状态和心态是怎样?毫无疑问,当前社会上,只有他们才会有心去思考,诸多病人,每个人感受不同,可面对死亡态度是出奇一致。

那么,住在“安乐死医院”患者面对死亡都是什么态度?

但第二天,隔壁一位名叫舒国老人悄然离去,王学文看着老人送的八音盒,心中感慨万分,再次体会到生命变化无常。受病痛折磨,他的四肢早已萎缩,无法正常吃饭喝水。一个月一次身体清洗成为他最享受时刻,即使会遭受巨大痛苦。

对他而言,只有这时候会觉得尊严所在、自己是活生生的人。和癌症对抗近6年时间,到底没能躲过,最后离开人世。王学文母亲此刻也改变心态,不再乞求孩子能活着,闭眼那一刻如释重负:被病痛折磨的可怜孩子,终于解脱,愿来世不再有癌症。

71岁的梁金兰亦是视频内容最为突出一个,彼时患癌12年,镜头中老人体现的温文尔雅,思绪清晰健谈,面对死亡坦然而从容,仿佛讲述他人故事。梁金兰退休前是放射科医生,因工作问题,见惯生死,内心早已麻木,得知患癌晚期一事,她并未觉得意外。

生-死乃自然规律,如果可以,总要选一种死法。大多数人看来,癌症为不治之症,确诊晚期就意味可以躺平等死。梁金兰入住“安乐死医院”时,医生预计只有20天,回顾一生,似乎没有遗憾,唯一放不下的还得是老伴--陶爷爷。

他患有重度脑梗,行动不便且呆滞健忘,自梁金兰住院后,陶爷爷就如同小孩般整天守在病床,吃饭和洗漱都需催促。一时间,老两口到底谁照顾谁,很难分清。正因如此,梁金兰特别担心走后,老伴起居问题得不到解决,生命最后几天,费劲心思找到一家不错养老院。

安排好一切后,梁金兰缓了口气,老伴有去处,女儿陶文杰也不用过于劳累。在医院安排下,老两口度过最后一个重阳节,医院轻松热闹氛围让所有患者脸上洋溢幸福笑容,这一刻,医院存在的意义出现,死亡不再可怕,转变一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和期待。

噩耗降临在梁金兰老人住院第19天,早晨突然昏迷不醒进入弥留状态。陶文杰得知后,连忙带着父亲一路疾驰奔赴医院见家人最后一面。陶爷爷心中悲痛之情难以自抑,哭的泪流满面,奇怪的是,陶文杰却显得格外平静,似乎内心早已接受现实,静静等待这天的到来。

作为女儿,她所能做的只有手持转经筒,用自己独特方式为母亲举办离别仪式。夜晚十分,陶文杰拿出母亲写给自己的一段话反复观看,动作很柔很慢,眼角湿润却未能滴下泪水。上面写着:能好好坚强生活,我会化作一颗繁星在天上守护你。

诸如此列例子有很多,比如周先生:知名文学作家,患肝癌晚期,住进这家医院后,不再承受任何化疗痛苦,专心享受最后宁静时刻。还有李先生:公交车司机退休,确诊肺癌来到医院,儿子是高中物理老师,平时工作很忙,好在妻子跑前跑后操劳很多。

护理团队所提供的药物以及心理治疗,使李先生几天内在身体疲倦同时,心灵上得到满足。王女士:前舞蹈教师,因宫颈癌患病住在这里,碰到同病相怜的朋友,她们互帮互助,共同分享心灵支持。闲暇之余相约阅读书籍,鼓励彼此坦然面对,关系亲如姊妹。

“安乐死”指面对无法救治病人可停止治疗或药物,使病人无痛苦死去。近些来年,给予危重患者死亡权利和免于痛苦自由这件事,已然有很多人能够理解。坦然面对、不留遗憾、带着尊严体面与病毒斗争,最后离去,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人都是感官动物,拥有高智商和高理解力同时,经常会陷入死逻辑,可一旦想通,豁达的会很快。同时给予旁人很多道理,人生无常,在还可以控制的岁月中,务必好好珍惜身边人或事,如此一来,当生命结束时,才不会留有遗憾,给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0 阅读:320

木子历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