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语文教师不读文学经典,注定平庸

宁拙说 2024-10-07 17:08:33

不读经典,文学素养贫乏,年轻教师就永远与优秀无缘。所有语文专家无不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所有平庸教师文学素养都贫乏。没有哪个学科,能像语文这样要求深厚的专业素养,因为课文是名篇,没有深厚素养就无法抵达作者的远方。

高等数学可能与中学数学没有紧密联系,大学中文的专业素养直接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中学的名篇也是大学课程的名篇。那些认为能识字就能教语文的教师实在是误人子弟。只要是探索自我生命的语文教学,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都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眼下,年轻教师不读名著,不热爱文学,是很普遍的。有的认定自己没有文学天赋,读不出兴趣,也就放弃阅读。只要是内行,一听年轻教师的课就清楚,驾驭教材的能力很有限,徘徊在文本之外。文学素养是优秀教师的根本标志,是驾驭教材的根本能力。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创作固然需要天赋;作为教师,有天赋自然有优势,但并不创作,只要有文学素养即可。文学素养靠阅读积淀,自然也与天赋有关,但主要是阅读实践培养。有没有天赋,需要长期阅读来证明,但天赋并非绝对,只有相对优劣之分。没有天赋的说法并不科学,只要坚持实践,文学素养就一定能积淀。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读的什么书,怎么阅读的,恰恰不是以没有天赋为借口,拒绝研读经典。

每个读者都有情商天赋和想象天赋,只要修养宁静,潜心研读,天赋就开发出来,总要受到感染,产生兴趣,怎么能以没有天赋为借口拒绝读经典呢?

开始读《红与黑》等外国经典,我们都很艰难,但坚持下去,习惯翻译语言及经典特别的表达方式,就会爱不释手。长期读外国经典,回头再读国内作品,反倒兴趣有限,总感觉情感的力量不够,人格性格不够强大,显得肤浅。

开始读唐诗宋词,觉得费力,可坚持读下去,就发现是汉语表达智慧的集大成,获得极深远的审美愉悦,就热爱不已。

文学天赋对阅读的影响也许不过是兴趣的路便捷些,热爱的程度深一些,对作品的解读更富有个性而已。天赋逊色一些,勤奋可以补足,同样可以抵达作者的远方,获得深刻的审美享受。

问题在于,年轻教师满足于廉价爱好,沉迷于不良嗜好,把光阴耗在日常玩乐中,哪里沉得下心研读经典呢?

记得在省教院进修本科时,读七本之多的《追忆逝水年华》,不仅读完全书,而且获得无法遗忘的审美享受,开发我的诗意情怀,发现人类情感所能及的最美好的体验。哪里还有比用生命阅读更美好的体验?如果生活中有同样美好的体验,那也是阅读唤醒的。

每次辅导赛课,我都苦恼于执教的年轻人无法理解文本,情感肤浅,无法营造深邃的体验氛围,最终师生都与作者隔膜,哪来深度阅读和高效课堂呢?

因此,立志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潜心研读文学经典,否则注定平庸一辈子。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