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鱼:不食江团,不知鱼味,可知其美味珍馐

派大星的海底世界 2025-02-20 01:23:52

"被它扎一下堪比马蜂蛰!"这条让钓鱼佬闻风丧胆的毒刺鱼,竟是国宴级美味?从长江禁捕到身价翻倍,这条神秘鮰鱼的传奇故事正在上演...

鱼种论述

鮰鱼乃常见的食用鱼类,于生物学分类范畴中归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鲇形目、鲿科、鮠属鱼类,其学名唤作长吻鮠,亦被称作江团、肥沱、肥王鱼等。此鱼具备极高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于 2007 年 12 月 12日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形态特征

鮰鱼的身体呈现出明显的延长形态,其前部显得较为粗短,而后部则呈现出侧扁的特征。它的头部略微偏大,后部高高隆起,仿佛一座小小的山丘。其吻部颇为尖锐且显著地突出,好似一把锋利的尖锥。口处于下位,形状如同优美的弧形。眼睛相对较小,犹如两颗微小的珍珠。

鮰鱼的体表光滑无比,没有鳞片的覆盖,这使得它的身躯显得格外流畅。背鳍较短,脂鳍也不长,胸鳍处于侧下位。腹鳍小巧玲珑,臀鳍的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尾鳍深深分叉,宛如一把张开的扇子。【"脂鳍≈鱼的备用油箱⛽"】

从颜色上看,鮰鱼的背部色泽呈现出暗灰色,腹部的颜色则相对较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头部以及体侧分布着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这些斑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仿佛是大自然随意挥洒的杰作。而各鳍则呈现出灰黄色,为其整体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分布范围

鮰鱼原产自中国,广泛地分布于辽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当中,尤以长江水系与闽江水系最为常见。在朝鲜西部亦有分布。冬季时,其在干流深水且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鮰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含有毒性,一旦被刺,即刻便会出现穿刺出血、剧痛、灼热、肿胀、瘙痒等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引发发烧。

生活习性

1、底栖性:鮰鱼是底栖性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体底层活动,喜栖息在水流缓慢、水深且水底多石块、树枝等隐蔽物的河湾、湖库等水体中,冬季集群在干流深水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

2、肉食性:鮰鱼是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且贪食,主要以水生昆虫、甲壳类、底栖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动物尸体等为食,偶尔亦捕食青蛙和在水草上栖落的蜻蜓、蚂蚱、蝴蝶等陆生昆虫。

3、喜温性:鮰鱼是喜温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8℃,最适生存水温24~28℃,摄食临界水温10~32℃,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食欲减弱,水温低于10℃或高于32℃时逐渐停止摄食。

4、夜行性:鮰鱼是夜行性鱼类,怕光喜暗,昼伏夜出,视觉功能退化,眼球也变得很小,白天藏在河底的草丛、石块下、树根下或深水底,到了夜晚才活动、觅食,全凭嗅觉和触须猎食。

繁殖方式

鮰鱼的繁殖期通常在4-6月,水温20-28℃时最活跃。性成熟年龄因性别而异:雄鱼2-3年,雌鱼3-4年。繁殖时,雌鱼选择水草或石缝处产卵,单次产卵量可达5万-20万粒,卵具粘性,可附着于水下物体表面。雄鱼随即体外受精,受精卵约3-5天孵化,幼鱼初靠卵黄囊存活,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生物。自然繁殖中,雄鱼有护卵行为,但受天敌、水流等影响成活率较低。

保护现状

根据中国2018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了常年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保护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截至2019年底,宜昌市的长吻鮠保护区域为长江宜昌江段,全长232公里。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后官湖中,动物资源丰富,不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还有湖北省重点保护鱼类长吻鮠等物种。请食用人工养殖的鮰鱼。

食用价值

高蛋白低脂肪:鮰鱼肉质细嫩,是优质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骨骼生长和维护,预防骨质疏松。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鮰鱼中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等,对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家庭烹饪

无水焗鮰鱼

【鱼一定要选鲜活的,口感才不会差,将鱼切成块,放入碗里。加入2勺耗油、2勺生抽、1勺老抽、1勺料酒、半勺胡椒粉,将鱼块腌制30分钟】

1、锅里倒油

2、放入蒜头、生姜、洋葱炒香

3、放入小米辣

4、铺上娃娃菜

5、喜欢别的蔬菜也可以放点上去

6、摆上鱼块

7、铺好倒一点腌鱼的料汁

8、盖上盖子开小火,焖10分钟

9、撒上小线椒,焖5分钟【不吃辣的可以用番茄片代替】

10、出锅、鱼肉鲜美,浓香十足~

做法摘自《下厨房》仅供参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