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黛玉葬花,为何《新红楼梦》成“黛玉埋尸”?网友评论搞笑

盛朋评社会 2023-01-25 13:54:0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之家的荣枯。

它的结构挺有意思,就是“大故事”里套着很多“小故事”,比如黛玉进府、宝黛初见、木石前盟、通灵宝玉、元妃省亲、共读西厢、宝钗扑蝶、黛玉焚稿等等,都可以用4字来概括,不是成语却比成语有更深的艺术内涵,是构成《红楼梦》大故事的有机部分,也可以“单独成篇”。

《红楼梦》的这个特色,为读者和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多艺术享受和灵感。比如一个“黛玉葬花”,画家们创作出绘画作品,剧作家们创作出戏剧作品,这种“再创作”令观众喜闻乐见。

87《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很精彩,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悲悲切切,惹人怜爱,很好诠释了原著的描述。

但是在2010版的《新红楼梦》里,由蒋梦婕演绎的“黛玉葬花”却受到观众吐槽。

甚至有网友给出了“黛玉种地”、“黛玉施肥”、“埋尸现场”的搞笑评价。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0187《红楼梦》的“黛玉葬花”,从采景到拍摄历时一年

“黛玉葬花”是传统戏曲里经常演绎的桥段。

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越剧名角王文娟都演过“黛玉葬花”。

对于喜欢传统戏曲的观众来说,他(她)们演绎的“黛玉葬花”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与享受。

87《红楼梦》的“黛玉葬花”也拍得很美。

一方面在于陈晓旭精湛的演技,另一方面在于摄像师李耀宗娴熟的拍摄技术,另外,再配合以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葬花吟》,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电视剧的“黛玉葬花”。

这场戏的唯美画面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以至于多年后,摄像师李耀宗谈到这个片段时还是很感慨:

这组镜头,正像王立平老师说的,他说他真的是没有想到,他的《葬花吟》出来以后,能跟画面这么吻合地,就把它装在一起了。

在拍摄“黛玉葬花”之前,李耀宗已经听过王立平创作的《葬花吟》。当时他这首曲子刚创作出来,还没有请人演唱“小样”。有一次,摄制组在古瓜州渡口拍戏,在一条船上,王立平向李耀宗轻轻哼唱了这首曲子。李耀宗对这首曲子印象深刻,那种旋律一直在他脑子里萦绕。

“黛玉葬花”并不是一次拍成的。而是历时一年多。

拍摄地点是在苏州的香雪海。香雪海下面有一片很有名的景点,里面有一大片梅林。为了拍摄好“黛玉葬花”这场戏,剧组头一年就先去梅林采景,选择好拍摄地点后,第二年的春天才去拍的。当时那里的场景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改造。比如黛玉葬花的地方有一条小渠,剧组的人需要选好地点挖出一条小渠。

由于是梅雨季节,改造的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有十多天。剧组在那里待了大约半个月时间才把“黛玉葬花”拍成。

对于李耀宗来说,真正开始拍摄的过程并不难。他脑子里已经有王立平《葬花吟》的曲调,印象很深,拍摄时他就是按照这个旋律来的,画面与歌词很融洽地衔接在一起,一条就过了。

而在成片以后也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多年后李耀宗说:

填地很好,一下就镶在那里,非常完美,天衣无缝的那种感觉,一下就装进去了,情绪和花处理地非常到位。

李耀宗用了“填”、“镶”、“装”这几个字。撇开陈晓旭的演技不说,李耀宗拍摄的画面与王立平的旋律融合在一起,画面与旋律“镶嵌”地“天衣无缝”,做到了艺术创作上的“恰到好处”。

电视剧是剧本、演员、画面、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注定了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行。陈晓旭的演技到位,李耀宗的拍摄技术到位,王立平创作的音乐到位,各方面的因素都“恰到好处”地“衔接”、“镶嵌”在一起,才有了令观众感动的“黛玉葬花”。

87《红楼梦》剧组这种对艺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艺术工作者们继承和不断发扬。

02《新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为何被观众吐槽为“黛玉埋尸”?

《红楼梦》被多次重拍。

87电视剧《红楼梦》已经成为经典,89版的电影《红楼梦》也为观众所喜爱,但是2010版的《新红楼梦》播出后遭到很多观众吐槽。除了铜钱头的造型外,演员的选择、演技、剧情、旁白,都有一些令人不满意之处。这方面的解读已经很多,此不赘言。我们只解读“黛玉葬花”。

看下面3幅图。

这是87版的黛玉葬花:

这是89版电影《红楼梦》的黛玉葬花:

这是《新红楼梦》的黛玉葬花:

87版的《黛玉葬花》得到观众普遍好评,89电影《红楼梦》的黛玉葬花也不错,但《新红楼梦》的黛玉葬花却引来吐槽。

说实话,当笔者看到《新红楼梦》的“黛玉葬花”时,并没有多少感动,而是有些“毛骨悚然”。这并不是说画面拍地不精美——平心而论,《新红楼梦》的画面拍摄地很精致,与87《红楼梦》相比,技术手段有了很大提高。

也并不是说蒋梦婕扮演的林黛玉有什么演技方面的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配乐上:西洋歌剧式的音乐。

换言之,如果仅看画面,观众可能只会从演员的演技上来评价。

但配乐一出来,就把观众拉入一种很“诡异”的氛围中。

花园里黛玉在葬花:

贾宝玉探头探脑地躲在树后面:

林黛玉显得“鬼鬼祟祟”:

“诡异”、“缥缥缈缈”的配乐和演唱令观众产生一种错觉:

林黛玉在“埋尸体”,“黛玉葬花”成了“作案现场”!

为何这么凄美的“黛玉葬花”,在《新红楼梦》里被网友评论为“黛玉埋尸”呢?

除了配乐不合适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深思?

03《新红楼梦》到底输在哪里?重形式而缺乏内涵,并且表达方式不恰当

作为一部大制作,《新红楼梦》在拍摄之初引起观众很大兴趣。但播出后观众的评价较低。

当然,《新红楼梦》也有优点。

首先,内容拍摄地比较完整。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要完整拍摄出《红楼梦》的故事确实很不容易。87《红楼梦》省略了不少内容,比如“太虚幻境”就没有详细演绎。89电影《红楼梦》弥补了这个缺陷,对“太虚幻境”有比较深入的演绎。但是,电影的演绎空间比电视剧还要狭窄,因此,即便89电影《红楼梦》是一部系列电影,对《红楼梦》的故事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的展示。《新红楼梦》弥补了这些缺陷,50集的容量展现了更多内容。

其次,《新红楼梦》“照本宣科”地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知识”进行了“普及”。

有观众评价《新红楼梦》像一部“纪录片”或“科普片”。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红楼梦》是比较符合原著的。比如里面有大量旁白,不断地给观众讲解,连林黛玉坐船走了什么路线都给出详细解说。唯恐观众看不懂。它的剧本也是经过“红学会”把关的。因此,假如有读者和观众对《红楼梦》的知识不了解,这部《新红楼梦》能够起到“普及”或“解读”的作用。

第三,画面精美,特效镜头水平高。

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或电影,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在特技镜头方面有很多不足。《新红楼梦》在特效方面做得挺好,比如太虚幻境的演绎显得很精美。从画面视觉上来看进步很大。

第四,道具以及布景方面制作精良。

《红楼梦》描写了封建贵族之家的生活。在吃穿用度方面很奢华。从《新红楼梦》里可以看出,里面的布景以及道具很用心,无论演员的服装、头饰,还是建筑园林,乃至杯盘碗盏等用具都很讲究。可以看出剧组是注重细节的。因此整体的画面给人一种高档豪华的感觉。

以上4点是《新红楼》的优点。

但即便如此,《新红楼梦》还是被人吐槽。

除了铜钱头、演员、旁白、剧情等方面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新红楼梦》主要还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太注重表现形式而缺乏实质内涵。

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作品,按理说其意涵是充足的。名著都经过时间的检验,读者喜闻乐见。但是在《新红楼梦》里,观众更多看到的是“精致”画面。举例言之,太虚幻境的特效镜头很精致,顽石变成“通灵宝玉”的特效镜头也很精致,类似“精美”的画面很多,但演员的表演乏善可陈,就像“走过场”一样,没有给人深入剧情的感觉。观众也无法沉浸到故事中。

反观87版《红楼梦》,虽然在特效方面不如《新红楼梦》精致,但它“以情感人”,演员的演技、摄像、配乐、剧情,很好融合在一起,令观众深入故事体会到“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第二,艺术表达方式与电视剧的特征不匹配。

《新红楼梦》有很多创新。比如叶锦添设计的铜钱头造型,剧情在结尾方面运用高鹗的续书,画面精致的特效镜头,为了让观众准确了解《红楼梦》而添加的旁白。这些表现形式与以前拍摄的《红楼梦》有很大区别。

但追求“创新”应该与电视剧的表现形式相匹配,而不是“割裂”。

以“黛玉葬花”为例。观众之所以吐槽“黛玉葬花”成了“黛玉施肥”、“黛玉埋尸”,配乐的不协调有很大原因。87《红楼梦》的“黛玉葬花”之所以成功,与王立平的音乐有很大关系,摄像师李耀宗也格外谈到这一点,首先他脑海里有《葬花吟》的旋律,才按照这个旋律拍摄出“黛玉葬花”,音乐与画面是协调融合在一起的。但新版的音乐与画面产生“割裂”了,听起来像“聊斋”、“鬼片”的配乐。

网友的评论很搞笑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姑娘,她看到落花飘零,就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因此她收拾落花埋进土里,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个场景很美也很感人。

试想,用“诡异”的音乐来配合这个场景合适吗?

也就难怪网友一听到配乐就会想起《聊斋》和“鬼片”的场景:

林黛玉在“埋尸”,而不是“葬花”!

“创新”是好的,但创新首先要合适。

总之,《新红楼梦》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与电视剧的特征及故事有各方面的不搭配。比如用戏曲中铜钱头的造型,与《红楼梦》人物的造型不匹配;“诡异”的配乐与《红楼梦》的意境不匹配;大量的旁白与电视剧重在“讲故事”的特征不匹配。这些方面令观众吐槽。

04“黛玉葬花”表达了什么意涵?

“黛玉葬花”是很美的场景。

以王文娟为例,当年她塑造“黛玉葬花”有自己的特点。

平心而论,“黛玉葬花”这个桥段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它给观众的感受更多是“留白”与联想,体会到林黛玉借“葬花”来表现自己的命运以及青春易逝的感叹。如果仅从舞台艺术上来说,演员扛着一柄锄头并不能充分表现林黛玉的心境,因此,王文娟有时候放下锄头,借用水袖或者花篮来表达林黛玉的情感,这样就增添了舞台表演艺术的丰富多彩。

而从王文娟表演“黛玉葬花”的经验可知,“黛玉葬花”所表现的更多是“葬花”之外的意涵:

林黛玉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她以花代己,葬花既是对自己的怜惜,也是对爱情和青春易逝的无奈。

总结名著的改编不能“剑走偏锋”,做到“适当”很重要

艺术创作上有一句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是说艺术要做到“恰当”。

艺术需要创新,但创新首先要“恰到好处”。

《新红楼梦》有它的特点,但它的特点在很多地方运用地不“恰当”,只注重表现形式,与《红楼梦》的故事和意境融合不起来,“黛玉葬花”给观众的感觉像“黛玉埋尸”即是一例。

因此,古典名著的改编不能“剑走偏锋”,做到“适当”很重要。

0 阅读:21

盛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