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认识一批这样的朋友。
他们做的项目,在正统互联网看来,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却是闷声发大财。
小绿书、头条/百家/中视频、小红书引流......
没有什么门槛,简单可复制,利用三四线城市的人力成本洼地,主打人海战术,实现收益的规模化。
有的团队,一年能做到七八百万的利润。
他们看上去其貌不扬,也不考虑未来发展,只关注项目是不是简单可复制,是不是能放大?
比如 自媒体账号,一个人负责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整个团队加起来上万,哪怕单个账号收益不高,整体收益也很可观。
打开他们的收益后台,那个数字,真的大开眼界。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玩法,我称之为 搬砖流。
能搬运不混剪,能混剪不实拍,能洗稿不原创,以终为始,效率优先。
怎么效率高就怎么来,怎么能赚钱就怎么来。
把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一切动作围绕赚钱、围绕利润展开。
他们或许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远超常人的技能,但他们有的是标准化、是规模化。
撸起袖子,就是干,有红利猛干,没红利就收着干。
只要合法,哪个项目赚钱干哪个。
我没法说,这种玩法一定靠谱,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赚钱方式。
但从模式上来讲,这是一套相当成熟的玩法。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
1.账号数量足够多
一般做项目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账号就已经很多了,他们往往几千个账号起步,我还见过几万个账号的情况。
账号是一种消耗品,足够多的账号,可以用来测试玩法,对抗概率,放大收益。
那怎么解决这么多账号呢?
肯定不能买卖账号,这个违法。
要么个体工商户,要么七大姑八大姨,拓展的思路还有很多,这里没法展开细聊。
2.玩法要简单可复制
玩法要简单,不能太复杂,因为三四线的员工素质不会太高。
太复杂的玩法,他们学不会,也做不好。
只有简单可复制的玩法,重复琐碎的操作,才能更好的放大。
简单说,互联网民工。
团队老板相当于包工头,赚的差价,就是平台给的佣金、广告费,和公司人力成本之间的差价。
这种思路之下,诞生了很多相当匪夷所思、惊掉下巴的玩法。
他们跟我说,这都是内卷到极致的产物,把脏活累活苦活干好,赚个辛苦钱,仅此而已。
3.人员投入产出比
老板们,时刻要盯着的是人效,单个人的投入产出比。
比如 一个人一个月创造 2-3 万的收入,去掉各种成本,最后还剩下多少。
我一个月想赚一百万,需要铺多少人?
人上来之后,怎么保证组织的效率?
只从生意的角度去看,而不是从企业家的角度。
发展不发展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下此刻赚不赚钱?能不能放大?
这个项目不行了,保留核心人员,剩下的全部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