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去年10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目前,各地金融监管部门着力推动相关工作落地显效,持续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
记者获悉,江苏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江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机制,推动区县成立工作专班,指导银行靠前发力、做好服务对接、加大融资支持,已走访企业283万家,累计授信1.7万亿元、发放贷款1.03万亿元。浙江金融监管局推动辖内银行机构通过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内部数据系统打通对接,依托集成行业数据的“产业大脑”,由银行直接抓取核心企业数据,掌握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经营状况,为企业提供线上无感授信。
在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纷纷走进小微企业。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义乌农商银行构建了“班子成员—支行行长—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的分层走访服务体系,聚焦重点商会、协会、专业街、小微园区等。“我行成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2024年全年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上万家。”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龙港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张思思说。
商业银行还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效率,让“数据多跑路”。通过大数据分析小微企业纳税数据、用电数据等,可使金融机构更好地看清小微企业的面貌,评估贷款金额。为破解银企不对称,广西北海构建“信用培植+精准推送+快速放贷”的融资协调机制,当地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依托“银税互动”平台,运用税收大数据建立企业“信用画像”,精准推送至金融机构,实现“以信换贷”快速审批。广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陈小丽介绍,公司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记录,通过“银税互动”从桂林银行获得了低息贷款,融资成本降低约20%。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效促进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提升。专家表示,未来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在平衡效益和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合理确定信贷额度和期限;二是加强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四是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等合作,共同分担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说。(经济日报记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