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急疯了,什么招都使出来了

Bank民工 2025-04-22 22:56:53

开门红的痛苦还历历在目,二季度的任务数又无情地下达了。

时钟指向深夜十点半,各大银行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银行员工紧盯着系统里的KPI完成率,手指无意识地敲打计算器。

利差收窄撞上资产荒,被逼到墙角的金银行业,正在上演魔幻现实主义的自救大戏。

只是这场以“活下去”为名的突围战里,刀刃向外的手法越来越像七伤拳,每一招都在透支着最后的信任根基。

一、提前还贷难度升级,契约精神碎了一地

前不久,宇宙行把提前还贷的难度再度升级了,引发客户的一片声讨。

新规把线上提前还贷的通道收窄了,每年仅有两次机会,单笔金额不能超过20万,审批周期从15个工作日延长至60天。

不过,线下的提前还贷渠道没有这些限制,额度和次数都随客户而定,审核时效也缩短为一个月。

消息一出,其他银行也纷纷效仿,截至四月中旬,已有超六成商业银行对提前还贷增设了“三把锁”。

更戏剧化的是,某城商行甚至推出“还贷摇号系统”,客户需要像抢新房一样拼手气获得还款资格。

讽刺的是,这些突破契约精神的创新,恰恰暴露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致命伤口,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银行可以进一步把控房贷余额,尽可能多获取贷款收益,同时还能将线上客户引流至线下,增加业务触达及营销机会。

二、疯狂营销客户保险,提高中收不择手段

喜欢存定期的朋友,不管有没有来网点,一定都接到过银行员工推荐保险产品的电话。

银行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净息差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不得不想其他赚钱的门道,而保险产品就成为了首选。

针对定期存款到期的客户,银行员工会建议他们转成终身寿险,通过模棱两可的话术及合同里约定的收益率吸引客户。

可实际情况却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想拿到相应的收益率,就必须严格按照约定来,与存款的属性有本质区别。

更可怕的是理财经理的小账,每卖出一单期交产品,就能获得首年保费的20%左右作为提成。

这可不是什么服务升级,银行也不会赔钱赚吆喝,而是饮鸩止渴的创收狂欢。

当然,也不是所有银行员工都这么唯利是图,实在是各大银行都下达了“全员营销保险”的新政。

甚至,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客户经理也得背负指标,完不成就扣发绩效。

不过,银行疯狂卖保险也会有代价,银保监会统计了银行业的投诉,有63%涉及银行渠道误导销售。

存款变保单、理财经理不理财的戏码高频重演,银行正在用短期业绩亲手拆毁代销业务最珍贵的信任基石。

三、再度下调存款利率,储户睡后收入骤降

二季度以来,又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而且从调整的幅度来看,利率下调的幅度都比较大,整体调整幅度在10BP至80BP。

比如某股份银行4月8日起将3年期存款利率由2.05%下调至1.65%,降幅40BP。

相比这些大银行而言,一些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下调的幅度则更大。

这意味着,储户每100万存款,年利息收入蒸发最高达8000元。

利率踩踏的背后,同样藏着银行精妙的双线操作。

一方面银行员工利用存款利率下调的噱头,引导客户购买保险、理财、基金、国债等产品。

另一方面银行针对转存的定期,不需要再承担高昂的利息。

可悲的是,这些被迫“金融流浪”的客户,正是银行当年用“财富守护者”人设,苦苦争取来的忠实用户。

银行把客户当作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来算计,失去的不仅是口碑,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年一些银行因高息揽储被罚,绝不会想到十年后的同行们,正用更激进的手段重蹈覆辙。

真正的风险防控不是技术性指标,而是与客户建立共生共荣的价值纽带。

留给银行业的时间不多了,这场饮鸩止渴的生存游戏,终将以所有人输光底牌告终。

2 阅读:1891

Bank民工

简介:一个经验丰富、业务全面的90后金融圈银行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