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步入二季度,各家银行又有新动作了。
就在银行人准备下班的时候,邮箱却收到了一封不合时宜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赋能数字化转型,减轻员工事务性工作,请全体成员下班后参加RPA训练营。”
办公室里顿时哀嚎遍野,看上去是减负,实际上是变相加班。
更可怕的是,员工们真的学成归来后,只会加快银行优化员工的速度。
RPA又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通过软件机器人模拟人类在计算机上的操作,是一款可以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工具。
RPA低码新工具确实有效,科技部的员工用三行RPA代码,完成了过去需要熬夜三天的手工对账。
可是,真当柜员也要开始敲代码的时候,金融业的人力资源重构已悄然亮出獠牙。
一、被Excel困住的金融围城在央行最新发布的《银行业劳动效率白皮书》中,一个刺眼的数据正在颠覆行业认知。
我国银行业人均年处理交易量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43%,但日均工作时长却超出了32%。
这种悖论式的数据背后,是无数银行人被困在“数字流水线”里的真实写照。
某银行内部调研显示,对公业务部员工平均每天需要处理37张报表,其中62%属于机械性数据搬运。
某行信用卡中心曾测算,每位风控专员每月要在16个系统中重复录入2480次相同客户信息。
这些看不见的数字牢笼,构成了银行业特有的“围城困境”。
城外的人羡慕着金融金领的光鲜,城内的人却在数据沼泽中越陷越深,银行人确实急需数字化工具减轻工作量。
二、全员培训背后的双重算计银行发了通知,每个员工都必须参加RPA训练营,并且在课程结束前通过初级认证,争取年底前实现80%流程自动化。
令人惊奇的是,银行的这一次培训不分岗位,不分年龄,连手工操作的柜员都要学会,真正做到了全员覆盖。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场双赢的技术赋能。
信贷审批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45分钟,理财客户画像准确率提升至92%,试点支行甚至创造了“零加班月”的奇迹。
但翻开银行的内部培训手册,第17页用加粗字体标注的“岗位效能提升系数计算公式”,揭开了温情面纱下的冰冷逻辑。
据人力成本分析报告显示,RPA全面落地后,基础岗位人员承载量将提升3.2倍,预计可以释放40%的人力成本。
更值得玩味的银行推行的“星火计划”,鼓励员工自主开发RPA脚本,可以在KPI考核中给予加分,但知识产权完全归属银行。
这种“用你的刀雕刻自己的墓碑”的阳谋,让技术赋能变成了残酷的生存竞赛。
可以预见,当RPA在银行普及以后,一名员工至少可以干五个人的活,管理层有足够的空间优中选优。
三、在算法洪流中建造唯一面对这场降维打击,银行人是应该提前想好应对策略了。
既然智能时代的洪流无法阻止,员工一方面必须尽快学会技能,另一方面也得给自己留个“暗锁”。
RPA毕竟还只是机器人,不懂银行的业务,也无法体现出人的温度。
我们可以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守护自身岗位的价值,成为唯一的存在。
此外,真正的破局之道,藏在央行《金融科技人才能力图谱》里,复合型人才需求年增速达58%,但纯技术岗位增幅不足7%。
这意味着,银行人需要锻造“人机协作”的双重护甲,在自动化流程中植入人性化服务触点,打造人机协同的“湿件优势”。
某外资银行的实践印证了这种进化路径,RPA上线后,客户经理将40%的工作时间转向高净值客户深度运营,单客价值提升3.7倍。
这种从“数字劳工”到“价值建筑师”的蜕变,才是智能时代真正的职场诺亚方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效率革命中,每个银行人都站在了十字路口:是被自动化浪潮吞没,还是驾驭技术重构职业价值?
答案不在于RPA本身,而在于我们能否在键盘敲击声中,守护住人类智慧最后的神秘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