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为何不要带娃出门?原来有科学理由。

萌宝成长笔记 2025-03-26 14:12:28

说起来,我有一个朋友小李,她一直觉得老人的一些说法太迷信,比如晚上不能带孩子出门。

这天晚上,她特意带着宝宝去公园,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结果没想到,这一趟出去,宝宝从回家开始就一直哭闹,跟平常完全不一样。

小李终于意识到,这看似迷信的说法背后,可能真的有些什么道理。

晚间带宝宝出门真的没事吗?

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轻的宝爸宝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小宝宝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听。

有人说,这可能是带孩子晚上出门惹的祸。

最初见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也半信半疑,直到后来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小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就听到她婆婆反复念叨:“晚上河边凉,少带孩子出去。”小李之前只觉得这是老人迷信的习惯,但这次宝宝哭闹不止,开始让她动摇了原有的看法。

夜晚气温骤降,宝宝更易生病

翻阅科学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小宝宝的体温调节机制不像成年人那么完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研究显示,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10%-15%,但皮下脂肪层仅为成人的1/3。

简单说,就是宝宝对温度变化的抵抗力要比成人弱得多。

不论春夏秋冬,夜晚的气温总是要比白天低一些,尤其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昼夜温差更大。

如果小宝宝一下子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户外,身体肯定会受到刺激,容易导致受凉感冒。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发现,宝宝一晚上出去散步,第二天就开始流鼻涕、发烧。

而且,小宝宝的抵抗力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一旦受凉,病菌更容易侵入他们的身体。

所以,小朋友在夜晚受到低温刺激后容易生病,这也是一些老人建议晚上不要带娃出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这些说法以前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晚间兴奋容易影响宝宝睡眠

睡眠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的日常任务几乎就是吃和睡,如果这一节出了问题,宝宝的成长发育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晚上带宝宝外出,很可能让他因为新鲜的环境和事物变得兴奋。

而一旦宝宝在睡前过于激动,神经系统会维持一个较高的活跃状态,就算是睡着了,也很难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儿童专家指出,宝宝在睡觉时,神经系统如果处于兴奋状态,很可能会导致无意识的抽搐、哭闹甚至惊叫,这些都会使宝宝的睡眠中断,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议在宝宝入睡前的两个小时内,保持一个相对安静、温和的环境,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太多的外出活动。

只有当宝宝在一个安静的状态下入睡,他们的夜间睡眠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黑暗中的恐惧:宝宝的心理状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暗中的恐惧感其实并不是人们编出来吓唬人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波克在《斯波克育儿经》中提到:暗环境会激发婴儿的“战斗或逃跑”本能。

这种本能是为了保护他们避免在未知的环境中受到危险的侵害。

宝宝本来就缺乏安全感,晚上视力不佳,加上环境的黑暗和陌生的气味,更容易让他们感到恐惧不安。

即便是在父母怀抱中,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周围的陌生环境而感到害怕,有时即便回到家中,这种恐惧的感觉也依然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小李带孩子晚上外出后,宝宝会一直哭闹不止。

这样的心理恐惧对于小宝宝来说,是非常真实且强烈的,通过不断提高的哭闹声,他们实际上在向大人求助,希望找到一种安全感。

结尾

很多老人说的“晚上不要带孩子出门”的说法,看起来像是老一辈遗留下来的迷信习惯,但仔细分析起来,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少科学道理。

我们在面对这些老一辈经验时,先不要急着反驳,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和审视,或许会发现他们的话里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和遵循的智慧。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老人的经验和科学依据后,不再简单地认为这是迷信,就能够更好地照顾我们的孩子。

毕竟,科学和经验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你认为晚上不要带孩子出门的说法该听吗?

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0 阅读:12

萌宝成长笔记

简介:记录萌娃成长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