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和产业格局正在迎来新一轮重要洗牌。
一个标志性变化是,诸如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长期专注产业链某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成为政府和市场共同追逐的焦点。
与之对应的,一些体量不大、但拥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的城市,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一现象,在产业高度一体化、“隐形冠军”企业云集的长三角区域尤为突出。
比如,浙江台州的机床产业,伴随高端制造崛起,温岭市和浙江大学牵头共建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集中解决数控机床“卡脖子”难题,稳固浙江机床第一省地位。
再比如,紧邻南京、与上海只有1小时高铁里程的镇江,尽管经济体量只有5000多亿,但已走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千亿产业,成为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的关键产业链供应方。
实际上,对于产业布局多处于中下游细分环节,同时又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资源的镇江来说,产业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镇江正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对接上海、南京等城市合作,承接产业、技术、人才外溢,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科技创新属性愈发鲜明。
如今,“小镇江、大科技”已成为镇江又一张名片。
放到全国范围内看,以镇江为代表的经济体量不大的腰部城市靠产业创新“逆袭”,无论对中小城市突围还是经济大省整体提升,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尽管经济实力不及头部城市,腰部城市一直都是全省“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直接关乎全省经济的均衡性。
当区域间竞争愈发激烈,各省在抓大城市头部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强化腰部城市的竞争力——这也是各省夯实产业底座的关键所在。

1
很多人都是通过镇江的特色地标产业来了解镇江这座城市。
眼镜产业,镇江丹阳是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年产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电力装备产业,镇江扬中被称作中国“工程电气岛”,中低压电气领域市场份额达全国县域第一、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光伏全产业链的县级市。
醋业,镇江2020年获评“中国醋都·镇江”称号,食醋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约占全国50%的出口市场份额。
如果说这些特色地标产业早期的发展,奠定了镇江产业“家底”,从镇江近年的动作看,主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发力,划定细分赛道,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2021年起,镇江明确重点发展的8条产业链,为:
智能农机装备、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船舶海工装备、高性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
2024年去年、2025年一季度,镇江8条重点产业链实现开票销售3683.4亿元、884.2亿元,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幅2.2个、2.6个百分点。
这其中,规模最高的高性能材料产业链,2024年完成开票销售904.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16.7%。

之后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768.7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736.5亿元)、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662.5亿元)。
产业实力不断提升,镇江各条产业链的“隐形冠军”企业,也愈发耀眼。
截至2024年底,镇江已涌现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3家国家“小巨人”企业。
这其中,2024年新公布的第六批“小巨人”企业,镇江一举入围26家,占六批总数超过1/3。
相比于数据,这些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更属产品“实力派”,不少企业市场占有率已是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比如高性能材料产业链,天奈科技、恒神股份为第六批、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奈科技是世界上最大的碳纳米管与碳纳米管浆料生产企业,恒神股份研发生产的干喷湿纺12K高强中模碳纤维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龙头企业鱼跃医疗制氧机为第四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司医用制氧机、雾化器、血压计、听诊器、针灸针、电针仪、轮椅车七大产品连续十余年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金斯瑞基因合成服务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大全集团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东方电热的电加热器市占率稳居国内第一,空调电加热器份额更是达到40%以上。
2
总结看,镇江产业呈现一个明显的特点:
产业并不耀眼,但足够硬核,主要侧重产业链中下游的装备制造、材料等细分环节。
这对镇江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紧跟产业链前端上游企业步伐。
由此,镇江前瞻布局,将科技创新嵌入各产业环节,在诸多细分领域都做到头部位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镇江发力航空装备、船舶装备科技创新,已全面参与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建设中。
其中,在C919大飞机建设中,镇江提供了约90%的舱内饰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和10%的零部件,全市118家航空供应链企业参与该项目。
具体看,镇江之所以能成为国产大飞机的主要合作城市,关键一点在于早年的超前谋划,将城市航空航天产业与国产大飞机发展紧密捆绑。
伴随2007年我国大飞机项目立项以及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的成立,镇江敏锐地捕捉到大飞机的国家战略机遇,开始谋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紧接着,2009年,镇江航空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同年,美龙航空等首批企业入驻园区,开始为国产大飞机项目提供配套服务。
当国产大飞机全面产业化,镇江航空航天产业也迎来收获之日。
截至2024年7月,镇江已有20多家企业跻身中国商飞合格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行列。
比如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C919Ⅰ级机体结构供应商,承担了C919客机总体复合材料用量的近50%。

恒神股份发力技术攻坚,锚定新一代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叶片结构轻量化方向,突破材料体系、工艺装备、制造成型、性能验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不同于航空航天产业伴随国产大飞机步伐一路进阶,镇江船舶海工产业主要通过深化产研合作实现创新转型。
据了解,在船舶海工产业实力基础上,镇江建有全省唯一一家聚焦船舶与海工科技创新领域的省级科研单位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时本土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已储备新船型研发、数字化设计制造船舶集成制造管理等领域的大量关键核心技术。
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造中,江苏科技大学曾发挥了关键作用。
由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团队研发的薄板电磁矫平装备,有效解决了大型邮轮薄型钢板在焊接、转运、吊装、拼接过程产生的变形难题,突破了国外行业技术壁垒。

3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传统产业紧跟前沿科技创新改天换地,深圳无人机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曾任深圳市副市长、国家发改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委员会委员的唐杰曾总结道,“过去深圳大多是做代工,当城市在走向IT业的时候,大量最基础的、低档次的材料、产业在逐步实现升级。无人机,正是在航模的基础上加入控制系统而合成。”
另一方面,深圳发达的手机电子行业也为无人机的兴起提供了支撑,不管是锂电池,还是陀螺仪、GPS模块等传感器设备,无人机和智能手机有着相近的运用。
跟深圳从航模到无人机演变一样,镇江特色传统的眼镜产业,也紧跟下一代爆款消费电子爆发机遇,培育又一个新兴产业集群。
据了解,镇江正积极拓展眼镜产业新赛道,比如举办丹阳眼镜产业高端转型暨元宇宙创新发展大会,发力VR/AR、AI智能穿戴设备等前沿赛道。
目前,丹阳已集聚1600多家眼镜相关企业,诸如研发设计、镜片、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企业,都在积极布局VR/AR。
一家曾以传统镜片生产为主的企业,与电子科技企业联合攻关一年多,研发出一款集成提词、导航、实时翻译等功能的AI穿戴设备,通过将屈光片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误差,实现了光学镜片与波导显示技术的完美结合。
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创新研究VR/AR镜片加工工艺,正和光学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相关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镇江眼镜产业创新转型中,相关技术还反哺了镇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一家镜片企业光学精度0.005毫米级的技术,已应用到镇江机器人产业的视觉识别系统中。
此外,源自镇江航空航天复材的攻关经验,转化为当地风电叶片轻量化方案;传统锚链制造中积累的深海防腐技术,用于氢能储运装备研发……
某种程度上说,镇江产业链布局的紧密相关,决定了各项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共享。
打通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全环节,镇江已构建起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吸引一个个高质量项目落地。
比如扬中,立足现有光伏产业优势,依托智能电气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引进新能源龙头企业。
2021年,全球化动力管理公司、成立百年的伊顿公司落子扬中,该项目是伊顿按照全球工厂标准设立在亚太区唯一的母线槽研发和生产基地,主要服务于亚太区的客户,母线产品年产能达50万米。

伊顿布局扬中,是与当地智能电气头部企业亿能电气深入合作的结果。透过股权信息,伊顿母线(江苏)有限公司由亿能电气与伊顿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双方各占50%股份。
据悉,亿能电气曾于2013年成为伊顿低压母线槽授权加工合作企业,2016年成为伊顿低压母线槽授权制造合作伙伴。
2021年4月24日,亿能电气与伊顿签署战略合资协议,伊顿(中国)购入亿能旗下母线业务子公司5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原亿能集团母线业务子公司将以伊顿母线(江苏)有限公司的名义开展相关业务。
4
镇江已将抓产业创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月6日,镇江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暨创新引领产业强市主题“新春第一会”,这是镇江连续第5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锚定产业强市。
从城市整体创新水平看,镇江已在全省名列前茅: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镇江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位列全省第6位、全国第41位。
在产业维度,2024年,镇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4.7%,位居全省第四位,高于全省(50.7%)4个百分点;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84件,列全省第五位;
装备制造业2022年研发投入强度达4.8%,超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50%,显著高于长三角地区均值。
目前看,镇江正密切对接与上海、南京等城市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实力。
3月12日,镇江赴上海举行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20个上海及周边地区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涉及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总投资165.2亿元。

紧接着,3月18日,2025镇江(南京)科技合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17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包含数字新基建、科技服务类以及制造业等领域。
再到4月21日至22日,镇江“一把手”率队在上海学习考察,围绕船舶海工、醋业以及科技创新领域,拜访部分知名医院、企业和科研机构,与普陀区政府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事实上,得益于沪镇之间产业契合度高,上海一直是镇江产业创新的最佳“拍档”。
可以说,镇江能全面参与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建造以及引进伊顿项目,也是与上海深化合作的结果。
信息显示,过去三年,上海已成为镇江项目来源地最多的城市,每年新签约项目数占比都在10%以上,其中不乏上海外高桥造船、上海依蕴等一批10亿元以上大项目。
再如镇江积极对接上海外资企业资源,如丹阳多家眼镜企业与上海依路视达成深度合作;以及金东、道达尔、麦格纳斯太尔等外资企业,形成了总部或投资机构在上海、生产基地在镇江的联动格局。
除了产业领域,镇江还在深化与上海、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合作。
自2020年以来,镇江已经连续6年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大会,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高校资源合作结下累累硕果。
比如在校企合作方面,中节能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研发高效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极大提升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大幅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念通医疗携手上海交通大学研发脑机接口主动康复训练系统,实现了脑机接口运动意图识别。目前项目产品已进入医疗器械取证阶段,有望获得国内首个康复脑机接口三类医疗器械证,推动该领域从0到1的突破。
而在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方面,镇江与南京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将通过与南京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宁镇人才创新区域共同体等,推动G312沿线地区各类创新要素向走廊及沿线地区集聚,打造镇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无论是城市自身抓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还是在区域协同中找寻机遇,镇江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