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酷这场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剧集行业“做大蓄水池”的几种可能

影视独舌 2024-06-26 13:34:24

国民大剧依旧稀缺,下沉市场短剧崛起,用户心态与集体情绪发生变迁,剧集市场竞争逐渐升维……2024年的国剧创作很显然依旧处于对新周期的适配、过渡期。

业界能够达成共识的是,长剧“以投入换规模”的高压“内卷”时代已经过去,平台间的“同题竞争”变成了与其他文娱内容抢夺用户时间。

尤其是在付费会员数增长进入平台期后,剧集行业如何“做大蓄水池”,拥抱十几亿互联网用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年来,先后有《花间令》《惜花芷》《墨雨云间》《新生》等多部黑马剧窜出的优酷,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简单概括,这个方案可总结为三点:

一是凭借对观众集体情绪的把握打开的“存量题材”新空间;二是通过创新赛道开辟题材增量空间;三是通过人才与技术,保障以上两个空间的可持续开掘。

昨天,在上海电视节上举行的“新审美、新题材、新表达——《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一众专家、学者、剧集主创和平台代表围聚一堂,围绕新周期下剧集行业如何“做大蓄水池”的优酷经验,展开了深入探讨。

优化存量题材:要情绪对焦,也要新审美和好主创

剧集作为大众文娱内容的代表,被市场反复验证的主流题材赛道是更容易种出“新花”的“熟土”。

比如,常拍常新、屡创市场佳绩的古装剧。从裙袂飘飘的仙恋剧,到天马行空的仙侠剧,从架空历史不架空质感的传奇剧,到心思缜密步步为营的宅斗剧,都曾引一时风骚,成为过市场顶流。

每一种曾产出过现象级剧目的亚类型,都有与当时观众同频共振的价值点。有影响力的现象剧,都有区别以往的美学创新。

因此,“存量题材”要想成为“做大蓄水池”的源头活水,与当代观众的情绪需求对焦是基准;引领观众的审美创新和表达创新是关键。

优酷开年来的三部古装“黑马剧”,都有在这两方面的努力。

《花间令》属于女频古偶赛道,但对女性蝶变的呈现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表达,讲出了新意和时代表达;

《惜花芷》则让女性角色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用女性互助对接了当下受众的价值取向;

《墨雨云间》虽胜在爽感,但女主角的主体意识和“自救者得救”的核心理念,才是引发观众共情共鸣的关键。

在《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司若,把这三部剧的成功归纳为“她题材”的深耕。

优酷副总裁谢颖则更为直接地总结为,新周期中,“长视频平台,需要主动求新求变,尊重用户情绪。找到跟当下用户同频共振的情感连接点和价值承载点非常重要。”

优酷副总裁 谢颖

除了注重与当下观众的链接,《花间令》《惜花芷》《墨雨云间》这三部剧,还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它们都非大IP,甚至是小说作者的第一部被影视化成功的作品。

二是,它们都非所谓的“流量”演员,但主创都一定程度上超出“预期”。

因此,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能做到以好内容为本,用前瞻性的眼光给有潜力的内容以机会,用好的主创和新审美托举剧集,存量题材也能成为“做大蓄水池”的源头活水。

扩大题材增量:悬疑、漫改、科幻…都有料可挖

扩大题材增量,顾名思义便是要加码创新赛道。

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介环境下,观众偏好日渐区隔、分化。适配分众审美的创新题材剧集结合长尾效应,可以激活可观的商业价值。

以漫改热血题材剧为例,它立足于“热血漫”的粉丝基本盘,面向更广泛的偏爱想象力消费的年轻受众。

前者黏性高、忠诚度高,保证圈层内热度;后者体量大,对创新表达有高宽容度,是“破圈”的催化剂。两者相加,让漫改热血题材剧成为了值得突破的创新赛道。

另一方面,考虑到剧集艺术内在的大众文化整合力,它也有可能带领分众题材从亚文化领域进入到主流商业赛道。

国产悬疑剧,经历紫金陈小说、东北悬疑文学热潮的推动,如今就走在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轨迹上。

那么在刘慈欣小说引领的“科幻”热潮中,下一个成为主流的创新题材,为什么不能是科幻呢?

事实上,从漫改剧《少年歌行》《异人之下》凭借想象力和奇观呈现先后征服观众,到悬疑短剧《新生》和精品悬疑剧《微暗之火》凭借紧凑情节、复杂结构和电影质感实现突围,优酷已经证明了漫改热血题材、悬疑题材有重大探索价值。

在优酷今年的布局中,扩大题材增量的努力还在加码。

漫改剧赛道有《少年白马醉春风》《凡人修仙传》《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悬疑赛道有《雪迷宫》《边水往事》《沙尘暴》;科幻赛道有刘慈欣监制的《梦之海》,以及《灵笼》《我们生活在南京》《泰坦无人声》《夜的命名术》等一系列知名科幻IP;另外还有男频权谋剧《藏海传》,新派武侠剧《暗河传》,以及与正午阳光合作的根据《七侠五义》改编的《雨霖铃》都在储备之列。

不过,创新和守正从不矛盾。从平台层面而言,“穿越周期”并不能只靠创新赛道。高打高举的“国之大剧”,是剧集行业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如果结合优酷今年发布的片单来看,由编剧申捷、导演张永新、文学顾问刘和平共同打造的,讲述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一生的《阳明传》;由编剧刘恒、导演郑晓龙联手打造的,展现北京“中轴线”和故宫营建的《天工之城》;以及根据张平同名小说改编、李路导演执导的反腐题材大剧《换届》等剧集,都属于强调文化与价值传承、追求艺术表达突破,并且有潜力成为“国之大剧”的项目。

技+艺是关键:人才“无本”创业,技术护航创作

优化存量题材和扩大增量题材,是从作品层面梳理。怎样保证这些作品的顺利产出?就要从技术和人才角度找原因了。

新周期下,剧集市场的风浪起伏和不确定性增加,让创作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平台在资本、运营上能够提供的护航力,在技术上能够提供的加持,有利于帮助影视人才抵御风险,提高创作效率。

近两年来,优酷大力发展的自制工作室制度,便是邀请优秀影视人才共创,以平台护航力解放创作力的举措。

优酷邀请有过成熟作品的制片人、核心团队来平台,由优酷负责运营成本、前期开发费用,分担立项报批、财法税等程序性工作,人才只要专注创作就可以。

在研讨会现场,谢颖更是释放明确信号,希望未来越来越多有能力、有资质的制片人加入优酷一起打拼,平台资源会给人才提供更多空间。

技术层面而言,以做行业“水电煤”为基本理念,内容、技术双轮驱动的优酷,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目前,优酷整个剧集产业的生态都引入了AIGC能力,包括剧本孵化阶段的共享编剧软件系统,影视生产过程中虚拟拍摄技术的普及,以及数字人的开发和影视化应用等多个方面。

如今,“做大蓄水池”是各大长视频平台共同的剧集发展目标,但从“知道”到“做到”往往隔着遥远的距离。

昨日举办的研讨会,总结了优酷给出的一种“做大蓄水池”的方案。我们期待优酷在优化存量题材、扩大题材增量上的探索经验,能有效缩小“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也期待行业水量和水位的同步升高。

【文/卞芸璐】

0 阅读:1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