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不是黄巾起义,而是3大集团的政治斗争

尘间梦未醒 2025-03-03 00:06:13

东汉末年大乱之源,非黄巾起义或宦官乱政,实为朝廷内宦官、外戚与士大夫集团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所致。黄巾起义爆发于184年,仅持续10个月即被卢植、皇甫嵩、朱儁等率领的东汉官军镇压。尽管余党活动延续了十余年,但实质上并未动摇东汉政权的根基。【一、何进被杀】东汉末年动荡始于大将军何进之死。何进乃汉灵帝皇后异母兄长,凭借妹妹的裙带关系,他仕途顺畅,一路晋升,历任侍中与河南尹之职。黄巾之乱起,何进受命为大将军,而其异母弟何苗亦被委以车骑将军之职。何进掌兵权成外戚,但汉灵帝制衡有方,他招募壮丁组建新军,设西园八校尉由宦官蹇硕统领,以牵制何进。这是一支明确服从皇帝指挥的军队,用以制衡大将军何进。汉灵帝借此在宦官与外戚势力间维持平衡。

东汉百余年,外戚专权屡见不鲜,随后往往是皇帝携宦官之力,推翻外戚势力,重掌朝纲。汉和帝刘肇携宦官及朝臣之力,迫外戚大将军窦宪自尽;汉桓帝则与宦官盟誓,发政变使外戚大将军梁冀自杀。汉灵帝登基初年,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图谋削弱宦官势力,反被宦官集团抢先政变,二人及其家族均遭屠戮。汉灵帝为防外戚大将军何进,特意设立西园八校尉以制衡之。此外,汉灵帝还欲废长立幼,打算废黜长子刘辨的太子之位,改立幼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为皇储,此举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外戚与宦官政治斗争。然而,该提议遭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皇后及大将军的激烈反对,最终未能得以实施。汉灵帝临终之际,将幼子刘协托付于宦官蹇硕,意在让蹇硕扶持刘协登基,继承大统。蹇硕身为西园八校尉之首,掌有兵权,欲除何进而立刘协为帝。何进身为大将军,同样握有兵权,故蹇硕认为只要何进身亡,其计划便能得逞。

蹇硕的计谋不幸败露,其部下一人告知何进,何进闻讯连忙逃回自己的军营内。蹇硕惧怕被何进攻击,致信十常侍欲联手宦官诛何进。然而,十常侍非但拒绝,反而背叛了他,将信件转交给了何进。何进倚仗皇帝、皇后及十常侍之力,下令拘捕蹇硕,于狱中将其处决,并顺利接管了蹇硕麾下的西园八校尉所统领的兵权。何进诛杀蹇硕后,地位显赫,手握重兵,身为帝舅与后兄,其言行举止皆能牵动天下局势,影响深远。蹇硕遭诛后,宦官与外戚及士大夫间的矛盾依旧悬而未决,各方势力的纠葛并未因蹇硕之死而得到化解。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朝廷数次施行党锢之祸,将士人认定为党人,使其终身禁入政坛,剥夺了其为官之机遇。皇帝与宦官乃党锢之祸的幕后主使,因皇帝不信士人与外戚,唯信宦官,东汉百余年间,外戚常擅权并压制皇权,故有此局面。宦官为争更多政治权益与财富,打击外戚与士大夫。他们依附皇权,故需拱卫皇权,同时打击其他竞争者。因双方矛盾深重,外戚与士人时刻欲除宦官而后快,这种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萦绕。在东汉,大将军一职堪称高危,历任此职者,皆未能得以善终。

此刻,关键人物袁绍登场,被誉为东汉帝国的终结者。袁绍向何进建议,应诛尽宦官,以此消除其在政治上的对立势力。何进亦有意铲除宦官,然其性格犹豫不决,加之其妹皇后反对尽诛宦官,故而未能成行。袁绍再劝何进,调地方军入京,兵谏何太后。何进采纳,遂令武猛都尉丁原、并州牧董卓及东郡太守桥瑁率军至京城附近。何进调地方军入京,吓坏宦官,他们连忙向何太后与大将军求饶。此时,袁绍仍力劝何进尽诛宦官,然而何进并未采纳其建议。袁绍擅自以何进之名发诏,命地方郡县拘捕宦官亲属,以此施压,迫使何进痛下决心,铲除宦官势力。宦官被此行为彻底激怒,不愿坐以待毙,便伪造何太后诏书召何进入宫。何进毫无防备,刚踏入皇宫便被宦官杀害。大将军何进遇害后,其部将失去约束。袁绍、袁术领兵闯入皇宫,诛除宦官。同时,吴匡、张璋、董旻联手诛杀何苗,随后亦参与诛宦行动。

【二、天下大乱】何进逝世后,世间陷入动荡。袁绍、袁术等人在宫中大肆屠杀宦官,后宫遍地鲜血,众多未蓄须男子亦被误杀,宦官无论老少善恶,皆难逃一死。当朝廷陷入屠杀混乱之际,董卓城外闻讯,急赴洛阳。途中巧遇宦官挟持的幼帝刘辨及陈留王刘协,遂将其二人安全带回洛阳。董卓遣其兵诱吕布诛丁原,并其部众。另,董卓之弟董旻乃何进麾下奉车都尉,董卓借此关系,收纳何进与何苗之部众。接着,董卓迫使袁术、袁绍、曹操等人离去,自此成为朝中首席权臣,他不仅挟持了皇帝,还牢牢把握住了朝廷的军事大权。外戚与宦官间的激烈争斗,最终使董卓成为了这场纷争的意外获益者。

若何进尚在,董卓必不敢入京。然何进去世后,朝廷局势大乱,董卓趁机进京擅权,东汉末年乱世之序幕,由此揭开。《三国志·董卓传》载:董卓凶残狠毒,暴行无道,自文字记载以来,几乎未有如此之人。董卓凶暴至极,前所未有,其狠毒残忍之行径,在史书中实属罕见,无人能及。董卓掌权后,恶行昭彰,废黜并另立皇帝,毒杀太后,残害众多官员,还强行命令迁都,种种劣迹,罄竹难书。东汉地方官不服董卓,联兵讨伐并拥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唯曹操、孙坚敢与董卓正面交锋,其余军阀多保存实力,虚与委蛇。【三、朝廷失控,地方割据】何进掌兵时,地方官尚听东汉朝廷。进被杀,朝廷大乱,董卓专权。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李傕与郭汜又挟持汉献帝,局势愈发动荡。汉献帝挣脱李傕、郭汜束缚后,却落入曹操之手。自董卓至曹操,皇帝始终身为傀儡,无权自主。

东汉朝廷对地方控制减弱,导致各地官员纷纷割据,其中刘焉尤为典型,他率先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官员。《华阳国志·卷五》载:汉灵帝时,朝政衰颓,王室不宁。刘焉字君朗,竟陵人,奏议称刺史太守贪腐害民,致民叛离,宜选清望重臣为州牧,以安四方。焉欲借此避祸。刘焉乃汉景帝后裔,鲁恭王刘馀之后,汉末任宗正及太常。他向汉灵帝提议,选派清廉重臣赴地方任牧伯,以稳固地方治安。刘焉自告奋勇请缨为益州牧,此举标志着东汉末年州牧制度的变革,实则拉开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的历史序幕。东汉时,州之最高长官乃刺史,仅具监督之责,无行政之权。刘焉提议遣大臣任牧伯,即地方首脑,统揽军政大权,此即为州牧之制。《三国志·刘二牧传》载:焉野心日增,制千乘舆服。荆州牧刘表奏称,焉之行径,犹如子夏在西河,疑晦圣人之言。刘焉任益州牧期间,暗制千余辆天子车驾,意图称帝。此事连荆州牧刘表也获悉,并上奏朝廷,指刘焉有不轨之心。

刘焉担任益州牧之际,朝廷已深陷混乱,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各地官员趁机扩张势力,纷纷招兵买马,意图割据自守。如荆州牧刘表,由董卓委任。他携诏书至襄阳,拜访豪强蒯良、蒯越及蔡瑁,得其支持后,成功平定荆州,自此在该地割据自守。董卓祸乱朝纲之际,各地军阀割据,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公孙瓒、马腾、韩遂、陶谦、曹操、张扬及公孙度等人纷纷自立。东汉末年与秦、新朝末情形迥异,后两者皆因农民起义致天下大乱,终致朝代更迭。东汉末年,因朝廷内宦官、外戚与士大夫的政治斗争,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进而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东汉末年乱世与唐末相似却有别,唐末先藩镇割据致朝衰亡,而东汉末年则朝廷先乱,而后地方割据兴起,两者顺序截然相反。

东汉末年,导致天下大乱的两个核心人物乃何进与袁绍。何进遇害后,朝廷陷入无主之境,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动荡与混乱。袁绍乃祸端之源,劝何进召地方军入京,怂恿其与宦官争斗,更竭力激化宦官与外戚矛盾,无所不用其极。袁绍意图坐享何进与宦官争斗后的胜果,却被董卓夺去,此乃其一悲。另一悲则在于,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之手。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