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讲了前六位太上皇,包括刘邦父亲刘老太公、北齐高湛、北周宇文赟以及唐朝的三位皇帝,李渊、李旦和李隆基。刘煓一介乡野富农最后能成为太上皇全靠儿子发光发热;北齐高湛虽然因为天相而让位,却没有放下手中的权力;北周宇文赟让位则是为了专职享乐;李渊被迫退位,只是因为有一个厉害的儿子抢走了所有权力;李旦也是因为顺天意而退位,在起初虽然掌握了国家权力,但在强硬的李隆基的手腕下,最终还是放下了权力,安享晚年;而这六位中最惨的则是一代雄主李隆基,晚年昏聩导致帝国没落,儿子登基后对他处处防备,将其身边的亲信挨个剪除,最后只剩孤家寡人,幽居深宫中。
“太上皇”之所以会产生,乃是刘邦为了给父亲刘煓一个名分,以全孝子的名声,让父子见面时,父亲不用下跪迎接皇帝。而之后的太上皇,则涉及到权力的斗争,让位不让权乃是基本惯例,毕竟李渊和李隆基前车之鉴在那里,要想不变成皇室的吉祥物,就只能牢牢抓住权力不放。
当然这里的太上皇是指实实在在的太上皇,不是名义上的,类似于李渊入主关中,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但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皇帝还是隋炀帝,隋恭帝只是权力斗争的临时产物,所以就不能算隋炀帝为太上皇。而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止上述六位,接下来,我们就讲讲自唐代以后,剩下的六位“太上皇”们。
宋徽宗
靖康之变太上皇被俘
7、赵佶
宋徽宗赵佶,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皇帝,其创造的瘦金体书法乃是我国书法历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他的花鸟画也是一绝,被冠以“院体”的高度,还有其对园林建筑的理解也是极为出彩,为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还有音乐、诗词等等各种文艺方面的天分,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但是在艺术方面成就极高的宋徽宗,在做皇帝这方面只能算是古往今来数百位帝王中的末流,虽然其在位时期,大宋王朝繁华程度达到巅峰,但是其耗光国库的穷奢极欲,最终换来的却是北宋王朝走向灭亡。宋徽宗本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由于宋哲宗英年早逝且膝下无子,然后兄终弟及,赵佶就此被宋哲宗立为皇位继承人,最终成为了北宋第八位帝王,也是倒数第二位。
宋徽宗和当年的李煜一样,本来没有机会成为皇帝,所以就没往当好皇帝那方面想过,就是个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的王爷,万万没料到最后成为了皇帝,即位之初,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推行新法,压制守旧派,北宋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后便暴露了文人本性,重用蔡京和童贯一党,自己则醉心文艺,朝政渐渐荒废,而朝中尽是蔡京等文艺界大咖,军政事务迅速衰弱。奢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国策上,搞联金灭辽,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自掘坟墓。
宋徽宗在位25年,这时金国灭辽,并且将国内反对势力清扫干净,转过头来,就要朝富庶无比的北宋动刀,大军时常在华北平原穿行,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宋徽宗深知亡国之祸不远,为了避祸,在心腹建议下,禅位给了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赵佶则自称太上皇。
而赵桓相比宋徽宗更加无能,先是罢免社稷重臣,即位一年多后,在金兵来犯之时,听信巫师建议,城门大开,不设防守,让巫师以神术退敌,最终开封城破,北宋灭亡。连累宋徽宗也成为了俘虏,北狩东北数年,最终死于异国他乡,这个太上皇也只做了一年多,俘虏却当了近十年。
高宗退位
8、赵构
赵构,赵宋皇室赵光义这一脉经过靖康之难后硕果仅存的数位宗亲之一,北宋遗民南迁,在李纲等人的扶持下,避开了女真人的围堵,渐渐在南方站稳根基,后来从张邦昌手中接过了至尊无上的宝座,成为了南宋第一个皇帝。
赵构时期,因为面临着北方强大的压力,再加上南宋内部动荡不已,农民起义,派系争夺。尽管名将云集,但是混乱的局面仍然导致南宋新生政权岌岌可危,高宗力排众议,推出主和派,发扬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并以此为国策,与金国议和,然后把重心放在收拾内部问题上,南宋经济得到了稳固,社会形态实现了稳定。
宋高宗赵构在位36年,因为膝下无子,所以收赵宋皇室远房的赵昚为养子,在天命之年便以倦勤为理由,传位给了赵昚,赵构则很少再操心国事,安然当起了太上皇帝,在泰然享受25年退休生活后,赵构才去世,算得上是历史上当太上皇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了。
宋孝宗
孝宗北伐
9、赵昚
赵昚,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以宋高宗养子身份而成为皇位继承人,在承继大统之后,对南宋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视农业和商贸业发展,推行刺激经济增长的国策,加强中央集权,惩治贪腐,革新吏治,使得南宋王朝在稳固之后积累了不少资本。随后,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堪称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后世对其在位期间的功绩给予很高评价,史称“乾淳之治”。
不过宋孝宗赵昚主持朝政还是以平稳为主,在一系列北伐失败后,转而开始形成了偏安的社会风气,天下康宁升平,再加上金国有金世宗这样的强人在,南宋没有再进取。赵昚在位二十余年后,高宗赵构驾崩,赵昚为表孝心,决意为高宗守孝三年,随后将朝廷大事交予太子赵惇处理。
两年后,赵昚干脆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惇,自己学着晚年赵构的方式,当上了太上皇,在深宫享乐和偷闲五年后,病逝于临安。
宋光宗
宋氏内禅
10、赵惇
南宋皇位传递经过上述两位帝王的操作,感觉颇为儿戏,可是禅让之事,并不止在南宋政权连续上演了两代,而是接连发生了三次,这次的主角,来到了南宋的第三位皇帝赵惇。
赵惇身体并不好,尤其是神经这块,即位后,病情时好时坏,无法正常处理朝政,然后就有了皇后李氏干政的事情,李皇后大肆为自己娘家捞好处,一次归谒家庙就推恩亲属26人,172人授为使臣,这自然引发了赵姓皇族和李家的矛盾。不过因为宋孝宗还活着,所以李氏并没有太过嚣张,但是随着1194年6月,宋孝宗驾崩,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更不能容忍李氏把控朝局而胡作非为。
然后,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宁宗即位之后,尊赵惇为太上皇,而李氏也没能抗住赵家的反扑,与光宗一同失势,赵惇在疯疯癫癫和浑浑噩噩中当了六年太上皇,病逝于寿康宫,结束了南宋三代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局面。
朱祁镇被俘
11、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历史上最具传奇经历的一位皇帝之一,其从一个纨绔子弟,到一位皇帝,再从皇帝到御驾亲征失败沦为俘虏,然后被俘虏之后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筹码,而大明王朝自然不会为了一个俘虏而丢人,所以朱祁镇又成了弃子。再后来,朱祁镇好不容易被救回了大明,迎接他的却是数年囚徒生涯,他被幽禁在南宫之中,朝不保夕。再后来,因为夺门之变而得利,趁朱祁钰病重,重新夺回了皇帝宝座。
朱祁镇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由于朱瞻基英年早逝,所以朱祁镇年仅九岁便即位为君,朝政主要由逐渐老迈的三杨内阁与太皇太后张氏主持。在朱祁镇为君的起初近十年,还能勉强维持大名盛世,可是随着三杨老迈而退出朝局,还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纨绔的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重用自幼情谊深厚的宦官王振,自此开启了大明走向衰落的步伐。
朱祁镇归来受辱
王振掌权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朝廷上下数年内便充斥着一帮无能之辈。而王振不满足于此,还要带着朱祁镇体验一把战争的快乐,随后针对犯边频繁的瓦剌,王振在毫无准备和征兆的情况下,蛊惑朱祁镇,发动了对瓦剌的御驾亲征。
随后的结局就是土木堡之变震惊了整部华夏历史,在王振的瞎指挥下,二十万大明精锐好不出意外的全军覆没,众多文武精英皆丧命于此,明英宗成为了瓦剌俘虏。随后,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被天下共拥为皇帝,而远在蒙古草原的朱祁镇毫无悬念就成为了所谓的太上皇。被俘一年多后,明朝政府救回了朱祁镇,被幽禁于南宫,继续当了数年太上皇。
直到幽居六年多后,朱祁钰病重,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才重新被拥立为皇帝。
太上皇乾隆
12、乾隆
乾隆皇帝,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重要的皇帝,其开创了大清盛世的巅峰,但是其晚年造成的奢靡之风,也直接导致了大清迅速的衰落,而且其大兴文字狱,强化禁海政策,抵制西学传播,直接导致了华夏的百年衰落。
乾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晚年为了不打破圣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历史记录,所以在1795年,大清国力渐渐衰落时,立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于次年伊始便禅位于嘉庆帝,自为太上皇帝。但是乾隆并没有因为皇位过度而放下手中的权力,直到四年后,方才于养心殿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