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是因为朱元璋念旧情吗?

易说往史 2022-06-02 23:07:16

公元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大喜,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说:“请陛下赐老臣100名美女!”此话一出,众人担忧汤和性命不保,朱元璋却高兴地答应了。

汤和,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为创立大明立下赫赫战功,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更是朱元璋称帝路上的引路人。

汤和是唯一个陪伴朱元璋从造反到到称帝的人。一个有功之臣,又和朱元璋的关系不错,退休了要赏赐,为什么不要金银珠宝,却要100名美女呢?况且,此时的汤和已经63岁了,赏赐要美女,多少让人觉得他老不正经,不是自毁名节吗?

其实,这还得从汤和为什么要告老还乡说起!

时间到了1388年,汤和已经3年没有外出征战,这让他内心十分惶恐。在军中,汤和的地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可是现如今,常遇春病亡,徐达吃了鹅肉之后也一命呜呼。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心中忌惮功臣,只要是他认为不行的,下手绝不手软,不断地抓住机会清理功臣,在一次次的机会中,朱元璋将当初打江山的功臣杀了个遍,唯一还健在的只剩汤和。

在一次宴会上,汤和发现朱元璋有心事,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就感到非常不安,难道皇上又起了杀心吗?

先前,太子老师宋濂、大将傅友德、大将朱亮祖、以及胡惟庸,李善长等皆惨遭诛杀,就连朱元璋的亲外甥,位列六公之一,一代战神李文忠也死得蹊跷。

亲眼看着一路走来的兄弟们,一个个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害,而自己也时常被朱元璋各种试探。

联想到这些,汤和就发现自己的性命已经岌岌可危。朱元璋如果觉得谁不可靠,想要收拾谁,那他汤和就是第一人,更何况自己还手握兵权,

汤和一番深思熟虑,是该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不然兔死狗烹的结局就会落在自己身上。

于是,借机告老还乡,站了起来,对朱元璋说:“微臣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领兵了,请皇上收回我的兵权,希望皇上准许老臣归田养老。”

这让朱元璋喜出望外,当即就恩准了,随后又问汤和想要什么赏赐,就怕汤和又后悔了。

见到朱元璋如此痛快,汤和明白君臣之间已经产生了隔阂,为了让朱元璋能对他放心,就提出要100名美女。正因为这个决定,让他逃过一劫,寿终正寝。

在场众人以为这个要求会惹恼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却答应了,还大赏特赏,再赐黄金三百两,府邸一座。

但就算如此,依旧没有打消朱元璋的戒心,他担心汤和在学唐朝的郭子仪,使得是障眼法。当年,郭子仪为了保命,70多岁了,依旧美女环绕,莺莺燕燕。

曾经,因为一句话,朱元璋怀疑汤和想要谋反,从而对他记恨了十多年。

汤和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喝酒,而且酒品不行,喝了酒就会胡言乱语。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中记载: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

什么意思呢?

朱元璋还未称帝时,派汤和驻守常州,他向朱元璋提出一些问题,可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酒后胡言乱语,意思他想跟谁混就跟谁混。

虽是酒后胡言,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时正是与张士诚决战之时,在朱元璋看来,汤和这是酒后吐真言,对自己心怀不满而且意欲不忠。

对此,朱元璋始终心存芥蒂。

所以,他怕汤和在暗中生事,就暗地里派耳目监视汤和一家。

只是,汤和回乡后,时刻保持警惕,教导子孙安分守己。他本人不与当地的官员结交,从不随意妄议朝政,每日花天酒地,或者游山玩水,表现出一副贪恋美色无心权力的样子。

就这样,朱元璋还以想念之名,要求汤和每年面圣一次,实际是要汤和向他汇报近况和动态。汤和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这才让朱元璋慢慢放下了戒备。

公元1394年,汤和病重,自知命不久矣,无需再担心朱元璋的惦记。他遣散了上百名美妾,把历年来所得的钱财和土地分给当地百姓。

公元1395年,70岁的汤和病逝,朱元璋为他罢朝三日,追封他为东瓯王。

【易说往史】

古语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功臣们如果不懂得收敛锋芒,那么昔日的功绩就有可能变成一道道催命符。

遇到好一点的帝王,如李世民、赵匡胤,功臣们还有机会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遇到绝情冷血的君王,像刘邦、朱元璋,抄家灭族都是常有的事情。

汤和能躲过朱元璋的清洗,得以善终,关键是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功成身退又要急流勇退,适时放弃兵权、不忘向朱元璋表忠心。同时,收敛锋芒,谨小慎微。

比之徐达、蓝玉、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汤和算是真正的赢家,唯有他寿终正寝,笑到了最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过去的历史故事讲给你听。

文章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疑问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