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那年的冬季,冷风嗖嗖地刮着,但高定新家里头却是暖洋洋的,温馨得很。
老丈人程如松大老远从湖北红安县赶过来,拎着一大堆礼物,来女婿高定新家串门儿。
晚上,全家人都围在饭桌边,屋里亮着柔和的灯光。程如松突然说起老家那块烈士墓地,没想到这一说,就翻出了一段好久没人提起的往事。
【阴差阳错】
家人聚在一起总是让人心里头乐开花,大家围坐一起,感受着家里的那份暖洋洋,扯扯家长里短,这简直就是最舒坦的事儿了。
晚餐时分,高定新把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拿了出来,跟岳父程如松一起边聊边喝,杯子碰得叮当响。
说起来,咱们就聊到了那个时代,那会儿风雨不断但人们还是咬牙坚持,还提到了好多英勇牺牲的英雄们。
程如松讲道:“咱姜家岗老家那儿,有片红军的安息地,埋了七十二加一的英雄好汉,可就是找不着他们的亲人。年月一长,能看清的就剩俩碑了,碑上刻着这些烈士的大名。”
高定新满脸疑惑地问:“是哪两位英雄牺牲了?”
有两个人,一个名叫黄民进,另一个跟你同姓,他叫做高德福,老家在河南。当年,老红军陈明志亲自动手,为高德福办理了后事。
听到这番话,一听到那个耳熟的名字,高定新整个人就呆了,他惊讶得脱口而出:“你说的是高德福?他真名叫高德福?”
程如松应声答应:“没错,肯定就是那样。”
高定新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他跟岳父讲道:“那位是我爷爷!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找他。”
程如松还没回过神来,高定新就已经嗖地一下冲出屋子,跑去喊老爹和奶奶了。
不久后,高定新的老爹高厚学和奶奶伍汉清急急忙忙地就到了。
听完程如松讲述的事情,大家心里都激动得不行,特别是伍汉清老太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哽咽着说:“真是老天爷开眼了,找了这么久,总算是找到了!”
其实,高德福是高厚学的亲叔父,也是高定新的远房爷爷,就是他们那边的“细爷爷”。
高德福在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这么多年来,他的家人一直在努力打听他的踪迹,但始终没能得到任何线索。就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大家知道了高德福过去的那些事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
高德福,老家在河南新县,打小就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长大。
高德福家里头并不富裕,可他打小就显得特别有种,正义感满满,胆子也大。
时局变得不稳定,国家里里外外都遇到了大麻烦,农民的日子越过越苦,这片土地也渐渐地变得满目疮痍。
1929年那会儿,红军来我们县招兵买马,高德福一看,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他个子高挑,身体壮实,很快就从人群里脱颖而出,被红军给挑上了,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高德福进了部队后,因为干得非常棒,没多久就从一般的士兵升为了营长。
1931年那会儿,红军跑到湖北的黄安,就是现在的红安那地方,打了一仗,这仗叫黄安战役。
这场仗打得特别惨烈,高德福他们部队拼了命地跟敌人干架。倒霉的是,他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得赶紧找人给治治。
情况危急,村民们不顾个人安危,七手八脚地用木板把他抬到了前线医院,就盼着他能没事,平安度过这一关。
那时候的医疗设施真是太差了,药品也严重不足,高德福的伤势重得吓人。医护人员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尽各种能想的办法,但很遗憾,到最后还是没能救回他的命。
他在黄安的姜家岗献出了生命,那儿就成了他永远安息的地方。战斗结束后,当地的老红军战士陈明志亲自动手,安葬了他,还竖了块木板做标记,简单写下了这位勇士的壮烈故事。
在那简简单单的墓碑之下,躺着的是英勇而纯洁的心灵。
高德福去当兵后,家里人心里一直装着他,老想着他。但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特别慢,家里人也想过很多办法去找他,可因为各种事情,就是没能得到他确切的消息。
高德福的亲哥高德焱,那可是真豁出去了,好几次冒着风险跑到红安去找弟弟,可每次都白跑一趟,空手而回。这事儿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一辈子都放不下,觉得遗憾得很。
【另一种重逢】
一听到高德福被葬在姜家岗这事儿,高定新心里头就急了,家里人一合计,立马决定动身去扫墓,谁都不想多耽误一分钟。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高定新一家就在老丈人程如松的指引下,早早地出发去红安县的姜家岗。高德福虽然不在了,但他们能到他牺牲的地方看看,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团聚。
这一天,对他们而言,绝对是难以忘怀的一天。
在去的路上,高定新心里五味杂陈,既盼着快点见到,又有点打鼓。这可是他从来没见过,但一直记在心里的亲人。
红安县以前叫黄安县,那里是黄麻起义开始的地方,历史文化里满是红色的印记。
高定新一家抵达烈士陵园时,发现有个老人家默默地站在墓边守候着。
程如松走上前去跟老人攀谈起来,一聊才知道,这位老者正是多年来默默守护烈士墓的姜能山。他从年轻力壮到如今头发花白,一年接着一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姜能山一听到他们是高德福烈士的亲属,眼眶立马就湿润了,心里头激动得不行。
他领着高定新一家,走到了高德福坟前。
瞅见“高德福烈士之墓”的碑文,高定新心里头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他扑通一下跪在墓前,眼泪哗哗地流。他奶奶伍汉清也慢悠悠挪步上前,眼里闪着泪光,伸手轻轻摸着墓碑,声音低沉地说:“德福啊,咱俩算是见着面了,找你好久啦。”
祭拜活动搞完后,大家心里都挺不是滋味。高定新拽过姜能山的手,非要给他塞2000块钱,说是表达谢意。
姜能山使劲摆着双手,斩钉截铁地说道:“这事儿我理应去做,我在这墓前守了几十年,就是希望能有烈士的亲人来看看他们。”
高定新一家听了这些话,心里头真是暖洋洋的,感动得不行。他们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高德福的遗骨就不挪地方了,就让他一直睡在这块他拼了命也要守护的土地上,安息到底。
姜能山多年来一直忙活着,他不仅守护着那片烈士墓地,还费心费力地搜集和整理烈士们的生平故事,悄悄地为这些没留下名字的英雄们树立着纪念。
他希望能让这些人留在大家心里,让他们的经历成为流传的故事。
当地政府知晓了他的事迹,对他大加赞赏,还给他封了个称号,叫做“黄冈榜样”。
政府现在对红色旅游文化很上心,动手整修了烈士墓地。以前那儿就几棵松柏树围着个小土包,现在可好了,变成了有围墙还有大门的烈士陵园。
就算他们去了别的地方生活,这儿永远都是他们最坚实的避风港。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这块墓地总算是得到了它应有的照料和敬重。
姜能山已经84岁高龄,早就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但他有自己的倔强,尽管腿脚不利索,还是硬要守在烈士墓园。看他那精神头儿,不知为啥,就是让人觉得特别动容。
他讲道:“只要我身体还撑得住,我就会一直往前走,绝不歇脚。”
这份坚持和毅力,不光让高定新一家深受触动,还让数不清的后来者为之动容。
祭拜过后,高定新一家对高德福的英雄故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心里头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位烈士留下的精神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每到清明节,他们都会去姜家岗扫墓,以此缅怀逝去的亲人,希望他们在天堂能安息。
这段穿越时空的家庭纽带,成了他们心底最宝贵的回忆。
在这次漫长又充满波折的找亲人路上,高定新一家不光和多年没见的亲人重逢了,还碰到了好多像姜能山那样无私奉献的好心人。因为有了他们,烈士们才能安心,他们的故事也让后人一直记得那段永远忘不了的历史。
【结语】
在长长久久的历史岁月里,数不清的无名之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豁出了自己的性命。
高德福的经历只是众多故事里的一个,但这份穿越时空的亲情坚守与信念执着,带给了我们深深的触动与由衷的敬佩。
每位牺牲的英雄,都该被我们深深记住,每一段过往的故事,都该被人们口口相传。
现在大伙儿也干得不赖,爸妈领着孩子,还有那些在校学生,他们会去给烈士墓碑涂上金粉,跑到陵园里送上一捧鲜花,还会讲述那些英雄的故事,好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有人讲,墓园虽然都让人有点发憷,但烈士陵园却是个例外,它让人感觉到的不是恐惧,而是满满的正能量。没错,那里长眠的,全都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英雄。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