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北京崇文门东大街往北约莫的地界,一直到北京站东街南边,西边从崇文门老地方开始,东边挨着北京内城东南的角楼和东便门那片儿,有这么一段大概1.5公里长的北京老城墙遗址还在。这可是原来北京内城里头,唯一剩下的城墙段儿了。说起来,那东南角楼,是明朝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盖的,它是咱们国家现在能找到的最大的古城转角楼。现在这儿变成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2013年的时候,还被列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过说到北京城,特别是它那城墙的建拆历史,还有来龙去脉,其实好多人都不太明白。网上也是说法各异,有的人跟着别人乱说,还有更过分的,在那些不负责任的“公知”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鼓动下,趁机编造谣言,诋毁过去几十年。所以,真该好好写篇文章,讲讲北京城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又是谁把它给拆了!
徐达把元大都给拆了,然后动手建起了新北京城的最初样子。
1368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元年八月那会儿,徐达带着明军打下了元大都。因为元顺帝跑了,没跟明军硬碰硬,所以元大都这座城,就没遭到啥炮轰火烧,基本上还是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
但为了守住胜利的果实,还得加强防御,防止北元那些残余力量再杀回来,徐达决定在原来的元大都城北边5里地外建个新城,同时把老的元大都城给废弃掉,直接拆了。从1371年起,元大都的安贞门、健德门、光熙门、肃清门,一扇扇都被拆掉,城墙外面的砖石也都给卸了,就剩下里面的夯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元大都城的遗址被人叫做土城的原因。
而且,徐达在盖新北京城那会儿,把元大都里好多的官府楼子和寺庙道观都给拆了,把那些石刻拿来填城墙。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又拆了一次,从城墙里头挖出了好多石刻宝贝,里头还有北宋太医院被金兵抢到北方的针灸刻石,据说靖康之变后就没了踪影。现在,这些石刻都放在北京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里。
朱棣给北京城打下了根基。
明成祖朱棣,他以前在北京当过藩王。靖难之役打赢后,他决定把都城搬到北京。到了永乐十八年,就是1420年,紫禁城、太庙、社稷坛、景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六部办公的地方、钟鼓楼,还有围着城的城墙都建好了。这些建筑和徐达之前建的北京城差不多在一块儿,就是城墙的南边往南挪了800米,用来盖皇城。现在那个地方就是皇城根遗址公园。
从明朝中期那会儿起,因为国家实力下滑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成了最让人头疼的威胁。为了把北京城守得更牢靠,明英宗就下令多建了些瓮城、箭楼和角楼,一共有九门。后来,明世宗又接着加固,他让多建城门,还把城墙给加厚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北京城有了西便门和东便门这两个地方。
清军打进关里后,北京城就被分成了里头和外头。里头那块儿叫满城,住的都是八旗的哥们儿,外头,就是咱们汉人呆的地儿了。到了乾隆那时候,这布局就算是到顶了,之后北京城的模样就再没变过。哪怕后来城墙给拆了,它还是照着明成祖、明英宗还有明世宗那时候定的凸字形样子来的。
北京城开始大拆大建,那还得追溯到清末到民初那会儿。
其实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北京城的拆迁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而这一切的开头,竟是八国联军干的。1900年的时候,英国军队动手拆了永定门西边的外城墙,还有靠近永定门的天坛墙,就是为了把京奉铁路修到天坛里面的英军和美军司令部。到了第二年,英军又不满足,把永定门东边的外城墙也给拆了,铁路一直修到了正阳门。不光如此,他们还拆了东便门东边的外城墙,在东南角楼那弄了个口子,好让火车能从东便门直接开到通州去。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那会儿,为了修环城铁路,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东直门那些地方的瓮城和角楼都给拆了,就连正阳门的瓮城也没能幸免。另外,为了让交通更顺畅,皇城也给拆了。在后来建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这些新门的时候,顺便把内城的城墙也给推了。
在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扶持的华北伪政权那时候,北京城里头,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有些城楼、箭楼、角楼,因为破得没法修了,加上没钱维护,就都给拆了。说到这段历史,咱们研究北京城的时候,可不能装作没看见,更不能一股脑儿地把账都算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找机会拐弯抹角地骂人或者有啥别的心思。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的去留问题引发热议。当时,关于北京城是保留原样还是进行改造,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觉得,北京作为古都,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独特风貌,应该好好保护,别动大手术。但也有人主张,为了城市发展,北京城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场争议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各方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不过,无论如何,北京城作为国家的首都,其重要性和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到了搞社会主义建设那会儿,北京城经历了好大一番改动,拆了不少地方。有人就把这事儿全赖到了郭沫若头上,但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根据孔庆普、朱祖希和谢辰生这些文物界老专家的回想,1951年春天,北京市的文物部门打算给城门和城墙建个档案。到了那年4月,管文化的那个委员会,就是郭沫若当副总理时管的那个,还特意批了15亿旧人民币,专门用来修城楼。不过,从1952年起,北京就接到了要大拆大建的通知,连后来梁思成的方案没被通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从1952年到1958年,北京市在当时的副市长吴晗的带领下,把剩下的外城城墙和城门都给拆掉了。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因为中苏关系变差,需要建防御设施,再加上要修一号线地铁,所以在解放军工程兵的操办下,那些剩下的内城城墙和城门也都被一一拆除了。
孔庆普还特地说了,那时候北京城里头住了快40万人。在1952年大规模拆城墙之前,因为怕朝鲜战争时美军空袭,再加上得让人能疏散开,北京就打算把城墙开个口儿,还有把挡路的城墙给拆掉。说起来,1950年10月北京开战备会的时候,就定了要拆内城东北和西北那块的城墙,还得开六个大口子,这事儿梁思成是点了头的。就连拆西便门那会儿,也是先问了梁思成的意见才动手的。为啥?梁思成觉得,西便门那城门才3米多宽,一个大汽车过去,别人就甭想走了。边上还有护城河和铁路,不拆掉的话,交通得乱套。
说到底,看历史得结合那时候的情况。北京城被拆得那么厉害,主要还是因为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人口爆增,还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后来,环境变了,1979年国务院就说了,别再拆城墙了。时间一晃,到了新世纪,北京又开始整修东便门和内城东南角楼剩下的部分,弄成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让大伙儿参观。这不仅让大家想起了以前的老北京,更是让人怀念起这座古城,心里头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感,总想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