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89岁日本老人,13岁来到中国,为何一生都不愿回日本生活?

烟火小事 2024-12-10 09:27:58

1943年,13岁的水崎秀子告别了日本福冈的家,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

当时的她并不知道,她会在这片土地上度过长达60多年的光阴。从抗战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她把自己活成了“半个中国人”,丝毫没有要回国寻亲的打算。

直到2006年4月,已经暮年的她才第一次回到故土。

然而,面对亲人的挽留,她却在停留仅仅十几天后就返回中国,甚至到去世时,她都坚持自己的骨灰不能离开中国。

为什么她会放弃自己曾经的故土?又为何在几次跨越国界后,最终选择埋骨中国?

日本战败,孤身留华

水崎秀子出生于“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华开始后,连年的战乱使这个普通的家庭过上了逃难的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也为了给孩子寻找一条生路,在水崎秀子13岁那年,她的父母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 —— 将她送到中国东北投靠姑姑。

她的姑姑当时在长春经营木材生意,相较于水崎秀子的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宽裕。

年幼的水崎秀子告别了熟悉的故乡与亲人,独自来到了中国。在姑姑的安排下,她改名为“王玉兰”,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

初到中国的日子对王玉兰来说充满新奇,她一边协助姑姑打理生意,一边努力学习中文,试图融入这个与日本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然而,太平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45年,日本战败,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日本人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不得不撤回日本,王玉兰的姑姑也在匆忙间被遣返回国。

但在混乱中,16岁的王玉兰被遗留在了中国,从此与亲人天各一方,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因“倭寇”身份遭受偏见

战后的中国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而作作为一名日本人,王玉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矢之的,承受了无数的偏见与歧视。

邻里街坊骂她是“倭寇”,甚至有孩子向她丢石头。

面对周围这充满敌意的环境,孤身一人的王玉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无助之中。

她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充满仇恨的国度生存下去,只能靠乞讨和零工维持生活,四处流浪,居无定所。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一些善良的中国人向她伸出了援手。

她遇到了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朋友,教她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

她努力学会陕西方言,逐渐能够流利地用中文交流。靠着坚韧的毅力和真诚的态度,她慢慢获得了周围人的信任,也开始逐步融入这个新的社会。

历经四段婚姻,终于找到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玉兰渐渐长大成人,也迎来了自己的婚姻生活。然而,王玉兰的婚姻之路并不平坦。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国军营长宗开国,两人婚后感情深厚,彼此陪伴,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又幸福的时光。

但半年后,宗开国奉命出征,奔赴战场,从此杳无音讯。

王玉兰在家中苦苦等待,日复一日,可始终等不到丈夫归来的身影。

两年的漫长等待,让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绝望,最终,她不得不选择重新面对生活,放下这段无疾而终的婚姻。

第二段婚姻她与一位叫雷国顺的士兵结婚。

然而,婚后王玉兰才发现,雷国顺早已有了发妻。她不愿卷入复杂的感情纠纷,成为他人婚姻的破坏者,于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

经历了两段失败婚姻的打击,王玉兰的心中满是伤痕。但她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后来,她与陕西的一位农民宋治福结婚。相比之前的波折,这段婚姻带给她更多温暖和安稳。

宋治福性格温和,两人共同生活了20多年。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

由于没有亲生子女,他们收养了一名女婴,取名为宋秀梅。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然而,1976年,宋治福因病去世,这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晚年的王玉兰又嫁给了丧偶多年的李明堂。虽然子女曾反对,但她坚持认为,与李明堂相伴能让晚年生活更加有依靠,更加充实。

她跟随李明堂定居在陕西丹凤县,并一直生活到终老。

从“日本女人”到“中国老乡”

在中国生活的几十年间,王玉兰早已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

她学会了当地的方言,操着一口熟练地陕西话在供销社做售货员,成为村里人熟悉的面孔。

这些年中,她始终记得曾经的中国人对她的善意,热心帮助邻里乡亲,渐渐地,村里人也逐渐忘记了她是个“日本女人”。

有一次她独自外出,因为一口陕西话被车上的人当做自己的老乡,热情的拉着她聊了一路。甚至有邻居觉得她人善良,心肠好,提议让她去当人大代表。

王玉兰深受周围人的喜爱,她觉得自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但也没有掩饰过自己的日本血统。

偶尔有人提及她的过去,她总是会坦然承认自己的日本身份,但同时也会坚定地强调自己已经是 “中国人” 了。

回到日本探亲的陌生

2002 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等待,王玉兰终于获得了回日本探亲的机会。

她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阔别近 60 年的家乡之旅。

当她再次踏上福冈的土地时,心中却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陌生感。曾经熟悉的街道、房屋早已物是人非,她的父母也早已离世,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位表姐。

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王玉兰不仅忘记了日语,甚至对日本的饮食和文化也感到极度不适应。

表姐看到王玉兰的现状,希望她能够留在日本生活,但王玉兰心中牵挂着中国的亲人和朋友。她认为,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中国那片土地上。

探亲仅十几天后,她便决定回到陕西,继续与家人相伴。

王玉兰之所以选择不定居日本,既有情感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虑。

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她早已适应了这里的文化和环境。她与周围的邻里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她已经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国的山水、人情、文化都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她失去了所有的归属感。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言障碍让她在故乡感到格格不入。

她曾说:“我在日本没有家了,还是中国好。”对她来说,中国不仅是她奋斗一生的地方,也是她内心深处最安心的归宿。

骨灰不能离开中国

晚年的王玉兰生活简单朴素。由于她没有国籍,不能享受中国老人的福利待遇,只能依靠子女的接济和一些民间组织的资助,勉强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开销。

尽管日子清贫,她始终保持乐观和感恩的态度,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

她常常对子女和周围的人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能够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安稳地度过晚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2018年,王玉兰因病去世,享年89岁。在临终前,她交代家人,一定要将她的骨灰埋在陕西的大地上,因为这里是她的“第二个家乡”。

她虽然同意用穿和服的照片作为遗像,但却坚定地强调骨灰不能离开中国。

结语

王玉兰的一生深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她的人生都折射出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无奈和坚韧。

战争让她背井离乡,但善良的中国人让她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在经历了多次婚姻、坎坷与孤独后,她依然选择扎根中国,将这里视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她让我们看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它无关国籍与地域,而是源于生活中的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0 阅读:13

烟火小事

简介:所谓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