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一部剧如何撬动文旅与基层生活的双向共鸣

寓乐于心 2025-02-21 08:55:05

《驻站》以铁路驻站警察常胜的平凡日常为切口,将镜头对准鲜为人知的基层警种,通过“一人、一站、一警”的叙事框架,不仅还原了驻站民警的真实生态,更意外激活了取景地攀枝花的文旅热潮。这部剧集通过艺术与现实的深度联动,展现了基层生活的本真面貌,成为“影视+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

一、剧情与现实的镜像:驻站民警的“生活流”还原

1.从采风到荧幕:细节的真实性构建        编剧柳桦在创作前深入云南、四川等地的偏远小站采风,搜集了超过10万字的驻站民警新闻报道,并将“护网栽刺”“帮村民赶羊”“资助贫困学生”等真实工作细节融入剧情。剧中常胜(郭京飞饰)智斗货盗、调解村民纠纷的情节,正是现实中驻站民警的日常缩影。例如,常胜用卡车堵住涵洞阻止村民械斗的场景,既有戏剧张力,又贴合基层民警“土法执法”的真实逻辑9。

2.家庭叙事中的普世共鸣        剧中常胜面临的中年危机——婚姻矛盾、育儿焦虑、职场瓶颈——并非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对200余名驻站民警的深度访谈。一位退休驻站警察观剧后感叹:“常胜和妻子因工作疏远的矛盾,几乎复刻了我当年的经历。”这种“制服下的凡人烦恼”,让观众在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共性。

3.轻喜剧外壳下的现实主义内核        导演刘雪松摒弃传统公安剧的“硬核罪案”模式,转而用“轻喜风”呈现琐碎日常:警犬依卡与常胜的互动、村民为感谢警察送来土鸡蛋等桥段,既消解了职业的神圣化,又凸显了警民关系的温度。正如剧中老警察的台词:“咱们这工作,就是鸡毛蒜皮里见真章。”

二、文旅联动:从影视IP到城市名片的蜕变

1.取景地的“沉浸式打卡”热潮        《驻站》中出现的攀枝花三堆子小站、金沙江铁路桥等场景,因剧集热播成为网红打卡地。当地文旅局顺势推出“驻站民警同款巡逻路线”,游客可体验铁路巡线、参与护路知识讲解,2025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超800万人次。剧中常胜执勤的警务室甚至被改造成微型博物馆,陈列着真实驻站民警的工作日志和装备,实现“虚构与现实的互文”。

2.“影视+文旅”的产业赋能        攀枝花市政府借势升级影视拍摄基地,规划建设“驻站主题文化园”,将废弃小站改造为集拍摄、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这种模式不仅盘活闲置资源,更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增收。副市长许军峰坦言:“《驻站》让攀枝花的‘阳光康养’标签外,新增了‘英雄气’的文化符号。”

3.在地文化的深度激活        剧集播出后,攀枝花本地博主自发创作“寻找剧中原型”系列短视频,挖掘真实驻站民警的故事。例如,现实中的“常胜”原型——一位驻站28年的老警察,因其资助12名贫困学生的事迹被重新关注,引发公益捐助热潮。这种“剧集—现实—再创作”的传播链条,让地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

三、基层叙事的社会价值:平凡英雄的“去符号化”表达

1.打破职业滤镜,重塑警察形象        传统公安题材剧偏爱缉毒、刑侦等“高光警种”,而《驻站》聚焦的驻站警常年处理货盗、调解纠纷等“小事”。剧中常胜自嘲:“我这警察当得,像个居委会大妈。”这种“去英雄化”的塑造,反而让观众感受到基层民警的质朴力量。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言:“《驻站》让制服回归生活,让英雄回归凡人。”

2.城乡图景的纵深呈现        剧集通过驻站警的视角,串联起铁路沿线的城乡生态:从村民为羊群争草场的乡土矛盾,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再到乡村振兴中的观念冲突。常胜既是执法者,也是社会观察者,他的巡逻路线成为透视中国基层社会的移动窗口。

3.“小人物叙事”的情感共振        《驻站》没有刻意煽情,却通过细节打动观众:常胜用手机拍下夕阳发给妻子、老警察退休前最后一次巡线时抚摸铁轨等场景,让弹幕刷屏“破防”。这种“生活流的共情”恰是剧集破圈的关键——数据显示,该剧70%的观众为三四线城市居民,许多人留言:“常胜就像我们村的片警。”

结语:影视照进现实的双向奔赴

《驻站》的成功,印证了“好故事自带社会动能”的定律。它既是一部写给铁路公安的“情书”,也是一面映照基层生活的镜子,更是一把激活地域经济的钥匙。当常胜在剧中说出“我就想做好一个普通人”时,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驻站民警的心声,更揭示了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本质:最高级的戏剧冲突,往往藏于最平凡的日常之中。正如攀枝花铁轨上依然穿梭的绿皮火车,《驻站》留下的不仅是收视数据,更是一个关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样本。

0 阅读:0

寓乐于心

简介:评论热点,调侃世事,书写遗憾,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