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一向是鉴别真假历史迷的利器之一。很多人沉迷于其“最强雇佣兵”的虚假营销之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够通过靖难战争夺取天下,靠的就是朵颜三卫,为此不惜割让大宁卫。还有人认为朵颜三卫是宁王朱权的护卫,朱棣向弟弟借兵造反,事成之后却不顾当初“中分天下”的承诺,实属无耻。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朵颜三卫有没有参与靖难战争?朱棣是骗了宁王的兵,还是救了弟弟的命?
无能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的前身,是蒙古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活跃在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流域以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广大区域之内。
在元末的风云变幻之中,兀良哈各部和明朝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因为在他们中间还隔着一个庞然大物:盘踞在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所部二十万大军。
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出任主帅,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出任副帅,统领二十万大军出征辽东。纳哈出望风而降,直面明军的兀良哈各部不得不考虑自己今后的命运。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蓝玉率领大军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除了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长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寥寥数十人以外,北元小朝廷几乎被一锅端。当年十一月,统领兀良哈各部的北元辽王阿札失里,遣人赶赴南京献上降书。
朵颜三卫示意图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朱元璋下旨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三卫之中实力最强的是泰宁卫,其指挥使即前辽王阿札失里。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朵颜三卫只不过是他们和蒙古势力之间的缓冲带,朱元璋允许其“一从本俗”,即顺水草便以骑射为业。
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自立为汗之后,朵颜三卫立刻背叛大明重投故主。朱元璋龙颜大怒,命燕王朱棣领兵出塞追杀阿札失里。结果刚一交锋, “最强雇佣兵”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表现实在是惨不忍睹:“复从燕王征哈者舍利,追元辽王。军甫行,遽令班师。敌不设备,因潜师深入至黑岭,大破敌众而还。”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燕王、辽王和宁王护卫,以及北平、辽东都司的官军频频出塞,靠着朵颜三卫获得了许多军功。
真实的宁王护卫
之所以把朵颜三卫当作宁王的护卫,是因为《明史》里面提了一句:“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明朝对朵颜三卫一直使用放养的方式,这批人既不隶属北平都司或大宁都司,也并非宁王护卫。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一日,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杨氏。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封为宁王,置护卫名曰“营州中护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六岁的朱权率领护卫之国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从临行前朱元璋的赏赐数量来看,营州中护卫的人数大约在四千人 :“辛丑,赐辽王、宁王二护卫军士绵布。有妻子者人四疋,无者半之。凡八千余人,布二万八千九百余疋。”
宋晟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初,宁王护卫、辽王护卫以及三万卫官军,在宋晟、刘真、庄德等名将的率领之下,出征辽东女真部落。
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当年四月,朱元璋下旨设宁王护卫指挥使司,从北平都司调大宁左、右二卫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加上此前的营州中护卫,宁王三护卫至此齐装满员。《明史》描写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恐怕大概率是没有的。毕竟北平都指挥司加上燕王三护卫,也不过九万余人,大宁都司和宁王护卫的规模,应该不能与之相比。
借兵还是救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文官集团的裹挟,视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叔父们为仇敌。登基伊始,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削爵废为庶人,全家发配云南监禁。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相继被废黜,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甚至被逼自尽。到了六月,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又成为朝廷和云南沐家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一连串的极限施压之下,走投无路的燕王朱棣不得不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由于久经战阵,燕王护卫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多次击败朝廷大军。然而这支部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人数不多。朱棣脑子一转,把主意打到了弟弟宁王朱权的头上,于是《明史》讲了一个近乎奇幻的故事:“遂北趋大宁,以计入其城。居七日,挟宁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
朱棣
根据《明史》的描写,朱棣来到大宁以后“诡言穷蹙来求救”,希望弟弟能“代草表谢罪”。朱权留兄长在城中住了几天,而燕王护卫则化整为零偷偷入城,勾结了朵颜三卫以及城内守军,趁宁王送燕王出城之时突然发难,不但挟持了朱权,还杀害了守将朱鉴。大宁城就此易手,宁王护卫也落到了燕王手上。
对于这样荒谬的言论,最好的办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拆除它的谎言。
宁王有兵权吗?
燕王起兵之后,封国宣府的谷王朱橞弃国南逃,而为了斩断北平城所有的外援,皇帝命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同时返回南京:“建文中,靖难兵起,召植及宁王权还京。植渡海归朝,改封荆州。”
由于当时山海关一线已经成为燕军和朝廷大军交锋的主战场,辽王朱植选择了“渡海归朝”,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建文帝的支持。这个其实很好理解,辽王的岳父武定侯郭英是朝廷方面的主将之一,大舅哥郭镇是建文朝重臣方孝孺的好友。
朱权
但是宁王的反应就很有趣了,史书的记载是“权不至”。根据朱允炆此前收拾诸王的手段,朝廷很快给出了对应措施:“坐削三护卫”。而朱棣之所以敢于偷袭大宁城,正是“觇王已夺兵柄”。
再说得难听点,宁王本人就是待罪之身,他有什么资格给燕王代写谢罪表?岂不荒谬?
大宁守军是摆设吗?
有人可能会问,有没有可能宁王护卫和燕王护卫一样,只听朱权一个人的命令?所以朝廷名义上削了营州三护卫,宁王实际上仍然手握兵权?这个可能性有,但是很低,来做个分析。
朱棣起兵之初,连下通州、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永平等处,一时间声势大振。此时的大宁守军已经在都督刘真的率领下南下攻打遵化,因交战不利而退守松亭关。松亭关即喜峰口,是北平到大宁的必经之地。
刘真是建文朝忠臣,而且洪武年间就多次统领宁王护卫出塞,在军中的威望恐怕不低于朱权本人。宁王想拥兵自重,首先得问问刘真答不答应。而且从史书中透露的信息来看,当时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都在松亭关。换句话说,大宁都司和宁王护卫的主力都不在朱权身边。
朱棣正是看到了这一战机,才提出让世子朱高炽守城,抵御曹国公李景隆的大军,而他自己率领精锐绕道刘家口偷袭大宁。松亭关守军家属都在大宁城中,再加上内应都督佥事陈亨(原北平都指挥使),大宁都司以及宁王护卫主力必然会不战而降:“上曰:‘今从刘家口径趋大宁,不数日可达。大宁将士悉聚松亭关,其家在城皆老弱者居守。师至,不日可拔。城破之日,抚绥其家属,松亭之众不降则溃矣。’”
郑亨
刘家口属于今长城卢龙段,史称“路极隘险,人马单行可度”,故而守军才百余人。朱棣让猛将郑亨率领数百劲卒“卷旆登山”,从守关将士的背后杀出,没有放跑一个,确保燕军偷袭大宁的隐蔽性。
燕军十月初二日通过刘家口,四天后抵达大宁城,随即“蚁附”攻城,一鼓而下。守将朱鉴被杀,房宽被俘,守军尽皆归附。五天后的十月十一日,陈亨率领徐理、陈文等人反水,刘真单骑逃往辽东,松亭关易手。十八日,朱棣、朱权及“大宁之众”一起南下返回北平。十九日,朱棣在会州设立五军,将燕、宁护卫进行了整编。
可以负责任地说,朱棣这次来大宁,既是借兵,也是救了朱权的命。不然以建文帝的狠辣,宁王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湘王呢?
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朵颜三卫从来没有隶属于宁王麾下,也没有整建制参与过靖难战争。而无论是朝廷大军,还是燕王、宁王护卫之中,都有大量的蒙古人,这和明初朱元璋的政策有关,和朵颜三卫没有关系。
其二、大宁城是朱棣靠自己的本事,实打实地攻下来的。宁王在拒绝回京之后,就被削夺了兵权,事实上遭到了软禁,朱棣根本不可能让朱权来为他向朝廷求情。如果按照《明史》的说法,朱棣是单骑入城,城中大宁都司的高级武官都是吃素的吗?为什么不把“燕庶人”给抓起来?或者换句话说,朱棣凭什么相信没了兵权的朱权还能保障他的安全?
所以借兵朵颜三卫之说,或者燕王靠阴谋诡计挟持宁王之说,都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