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个北大硕士毕业的食堂阿姨,突然明白这10年鸡娃失去了意义

老李聊聊养护 2025-04-07 20:36:42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北大,是无数学子和无数家庭心生向往的地方,仿佛能够进入这所学校,未来就有会光明的前途,可有的时候,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真的是正确的吗?

北大硕士成为食堂阿姨,这是无数人都不敢想象的事情,可在现实中却真的发生了,无数家庭拼了命的鸡娃,完成了学生阶段几乎能够完成的最难目标,到头来,仅仅是为了一份食堂阿姨的工作吗?

和社会脱节的大学

在老一辈的眼中,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毕竟在那个年代,大学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凡能够进入到大学的,未来都不会发愁工作,而且这份工作往往是一辈子的,即使退休了,退休金也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数字。

但随着一件事的出现,大学和这个社会彻底的脱节了,不仅大学中的大部分专业都无法就业,很多大学中的热门专业,所传授的东西也远远落后于主流技术,这导致一些看起来很好就业的专业,必须在大学以外的地方再去进修才能顺利就业。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人说是为了缓和人口增长和就业岗位稀少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说是为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毕竟只有足够多的学校和专业,才会有足够多的老师和教授,但不管怎么说,很多大学和很多专业都是和社会完全脱节的,几乎没有直接就业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由于各类大学的扩招,让大学文凭在不知不觉中快速的贬值,别说是大学生了,就连硕士甚至是博士,都看起来那么的不值钱,这种情况出现在各个行业当中。

被迫转行的北大硕士生

北大毕业生就业食堂阿姨,相信有不少朋友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这个学生叫做黄小艺,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的硕士,可以说她的文凭放眼全国都是最有含金量的,凭借这样的履历,黄小艺实习的地方都是央媒和各种大厂,未来无论是地位还是收入都十分的可观。

那么黄小艺为何会选择回到食堂当一个阿姨的,准确的来说,她并不是当食堂阿姨,她的就业方向是管培生,未来是食堂的经理,不过在成为经理之前,还是要先从食堂阿姨开始做起。

那么她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呢?要知道食堂阿姨的工资只有5000元左右,即使后期干到经理,工资可能也只有8000元,要知道这可是在北京,这种工资已经算是最低级别的工资了,难道是黄小艺只能选择这份工作吗?

其实从她的实习经历可以看出,她想要留在大公司,月薪超过一万元还是很轻松的,她本人也表示并不是她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压力太大,所以选择了放弃。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高学历人才太多,这些人才涌入统一的公司和行业中,让上层开始用KPI的方式来进行筛选,这让每一个工作的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黄小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辞职做食堂阿姨,或许在她看来,宁愿少赚点也要多活几年。

类似黄小艺的情况在社会中其实随处可见,高学历人才大量扎堆在少量的岗位中,结果导致的就是大家都赚不到钱,还在拼命的加班,最后导致行业内所有人的薪资都开始普遍下降,将高薪行业挤压成了低薪行业。

而那些被淘汰或者选择放弃的高学历人才,就开始向本不需要高学历的行业和职位中竞争,而那些学历相对还可以的人,则只能被迫向下去竞争,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也就是网络上说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只能找到月薪三千的工作,而且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一幕,刺激最深的其实不是那些刚毕业的学生,而是那些正在鸡娃的家长,他们突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整整鸡娃十年的时间,换来的却是不怎么“值钱”的文凭和月薪很低的工作。

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式

其实从我国近两年不断调整学校制度来看,我国早就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学历并不是大家唯一的出路,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只不过在大家都重视学历的时代,这些东西都被忽略了而已。

那么在当今社会中,究竟应该如何鸡娃,才能让他在社会中获得立足的能力,长大后不会太迷茫呢?

首先,我们不能过于“神话”学历的含金量,学历是很重要,但学历并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方式,学历只能证明人一部分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学历高的人真的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吗?

其实很难,大家尊敬的还是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其次,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不管是努力学习还是其他,都是为了能够以后在社会中立足,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赚钱,如果我们无法拥有赚钱的能力就无法生存。

因此在我们学习成绩很好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能够赚钱的行业,在我们学习成绩一般的时候,就要考虑去学习技术,拥有了赚钱的能力再说其他。

最后就是不要在没有优势的赛道上去竞争,为何很多家庭鸡娃最后导致鸡飞狗跳,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学习的料,无法达到很高的成绩,面对这种情况,还不如主动发掘他的优势,让他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不是做一个成绩勉强的庸才。

社会的本质是生存,很多家庭在鸡娃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本质,等到孩子需要在社会中生存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足够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错误的鸡娃方式。

反之,在没有过分苛求学历的情况下,不少人在高中时期就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拥有了自己赚取大学学费的能力,甚至还在大学期间就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古老的理念放在今天依旧适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川流趣谈

——完——

参考文献:

河南都市频道——26岁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比互联网大厂更快乐,想做食堂经理

光明日报——《放下“鸡娃”焦虑 拉近亲子关系》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