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天底下最烧钱的生意是啥?
那一定是养猪!
说起养猪,连万达的王健林都不敢碰,他直言:
“建个猪场比我家五星级酒店还贵,这谁顶得住?”
前两年,湖北26层养猪楼横空出世!
两栋楼烧掉40个亿,光是听着数字就让人腿软。
由此可见,在这个行业,动辄几十亿的投资真的就跟家常便饭似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家上市猪企,别说几十亿了,就连个零头都拿不出来了。
说的就是这个当年赫赫有名的“正邦集团”。
2019年,正邦900万头猪出栏,净赚57个亿,这在民企里简直是个传奇。
那两年正邦可谓是风头无两,创始人高调高薪挖人才,年会给公司发保时捷、卡宴等豪车,央视天天夸,世界500强的门槛都快被他们踹开了。
然而一年后,正邦就亏得裤衩都不剩了 —— 血亏188个亿!
更惨的是员工:2020年大手笔扩招到5万人,转眼就疯狂裁员到2万,把人逼得直接上街拉横幅讨薪。
如今的正邦,进了法院重症室躺着,官网都快长蜘蛛网了,最新消息还停在2023年1月。
今年7月,董事长林峰更是上了“老赖”名单,连坐飞机都不让了。
这剧情,比电视剧都狗血!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时间拨回到2019年,彼时的正邦集团正沐浴在成功的阳光下。
这一年,非洲猪瘟席卷全国,猪肉价格飙升,正邦集团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从国外引进大量优质种猪,成功规避了疫情带来的风险。
当年,正邦集团出栏生猪超过900万头,净利润高达57亿元,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
董事长林印孙意气风发,豪掷千万购买宝马X5、保时捷卡宴等豪车奖励员工,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好景不长。
仅仅一年之后,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正邦集团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疫情导致全国各地兴建的百万头规模生猪养殖场被迫停工,猪肉价格也开始回落,正邦集团的盈利模式瞬间崩塌。
更致命的是,正邦集团在猪肉价格最高点时引进了大量种猪,价格回落意味着巨大的亏损。
据统计,当时正邦集团每卖出一头猪就要亏损600元。
即便不卖,养殖成本、人工成本、运营成本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林印孙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最终,正邦集团在2021年巨亏188亿元,几乎将过去十年的盈利全部亏光。
到了2025年,正邦集团的处境更加艰难。
集团官网的最新动态停留在2023年1月,仿佛时间就此凝固。
负债超过300亿元的正邦集团,正处于司法重整阶段,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正邦集团的兴衰,与创始人林印孙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林印孙出生于江西一个贫困的小县城,从小就对改变命运充满渴望。
高考恢复的消息让他看到了希望,并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父母的坚持下,他最终选择了就读江西粮食学校。
这段经历或许让他与大学教授的职业生涯失之交臂,却也为他日后成为江西首富埋下了伏笔。
中专毕业后,林印孙被分配到当地一家饲料厂担任厂长。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许多工厂面临转型困境,像林印孙这样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变得格外抢手。
上任后,林印孙对饲料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并非出在饲料品质上,而是产量低和缺乏营销。
他果断采取提高生产效率和大力营销的策略,迅速扭转了工厂的亏损局面,也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
九十年代初,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兴起,林印孙凭借手中的股份成为了饲料厂的实际控制人。
他不满足于单一的饲料生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生猪养殖全产业链。
1999年,正邦集团正式成立。
凭借着老饲料厂的底子以及农户们的信任,林印孙的生猪养殖业务迅速发展壮大。
仅仅八年之后,正邦集团就在林印孙的带领下成功登陆深交所,上市首日市值便突破了300亿元大关,林印孙也因此声名鹊起。
2019年的非洲猪瘟,对于很多养猪企业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正邦集团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林印孙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果断从国外引进种猪,不仅规避了疫情带来的风险,还抓住了猪肉价格飙升的机遇,实现了57亿元的巨额利润。
然而,这突如其来的成功也让林印孙和正邦集团滋生了盲目自信,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正邦集团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疫情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不仅导致在建的百万头规模生猪养殖场被迫停工,也使得猪肉价格迅速回落。
正邦集团在高位引进的大量种猪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卖出一头猪都要亏损600元。
更糟糕的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波动,正邦集团的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的迹象。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林印孙和正邦集团的管理层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在非洲猪瘟带来的短暂繁荣之后,正邦集团并没有居安思危,反而选择了更加激进的扩张道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边缘。
当时正邦集团提出了所谓的“四抢”战略:抢母猪、抢仔猪、抢栏舍、抢人才。
这种急功近利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产能,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在猪肉价格高位时,正邦集团不惜高价抢购种猪,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当猪肉价格回落时,高成本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亏损。
再加上正邦集团大力推广养殖场合作模式,投入巨资建设养殖场。
然而,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和资金的后续投入,很多项目最终烂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种盲目扩张的策略,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加剧了集团的财务危机。
正邦集团的内部高层变动频繁,决策缺乏连贯性,导致企业发展方向摇摆不定。
更有甚者,为了降低成本,正邦集团竟然减少了母猪和仔猪的保健用药以及疫苗接种,最终导致猪群健康状况堪忧,甚至出现了“猪吃猪”的惨剧。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无疑是对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严重背叛。
财务管理上,为了维持扩张的步伐,集团频繁发债、增发股票,将股东当作提款机,最终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
2021年,正邦集团巨亏188亿元,这无疑是对其激进战略的沉重打击,也预示着正邦帝国的衰落即将到来。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最终将正邦集团推向了破产的深渊。
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是行业内的普遍规律,被称为“猪周期”。
成功的养猪企业,往往能够准确预判猪周期,并在价格高位时积累利润,在价格低谷时控制成本,从而平稳度过周期。
然而,正邦集团显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在非洲猪瘟带来的猪肉价格上涨期间,正邦集团误将红利当作能力,盲目乐观,没有预留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市场波动。
例如,新希望、牧原股份等企业的现金储备长期保持在百亿以上,而正邦集团却在扩张的道路上耗尽了所有资金,甚至背负了巨额债务。
当猪肉价格回落时,正邦集团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泥潭,无力自拔。
如今,正邦集团正处于司法重整阶段,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曾经的养猪大王,如今却沦落到破产边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巅峰时期的林印孙,曾跟一位人文学者求教,“钱为何物?”
人文学者告诉他,抱着钱,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如今来看,一语成谶。
错把红利当能力,红利褪去只剩一地鸡毛。
正邦集团的案例,是一个鲜活的商业教材,它警示我们,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抓住机遇,更需要稳健经营、精细管理、长远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行稳致远,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邦的未来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它曾经的辉煌和最终的衰落,都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
1、金融界——“江西首富”林印孙历险记
2、上观新闻——狂赔100亿元养猪养成首富的他,这次玩脱了
老话说: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
拉开100倍,分了公司回家睡一一债是公司嘀,追债是银行,银行是国家嘀,兜里的钱是真嘀
第一次看到座签写林总裁的,就很煞笔。你写个总裁也行吧。
这些自己理解吧
正常操作,但手段比老许差点意思
资本家不好当啊
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企业都要死,没底蕴,没文化,不像日本,百年企业,有一万家,中国这么大,也找不出三十家。为什么,因为都急功近利
只能你能开个公司(任何公司),又能贷到款融到资,或者你能混到公司的高层,那么无论这个公司是赚是亏,你都是赚的。最终,赚是赚的大家的,亏也是亏的大家的(除非老本都搭进去了)。就是这么个玩法。没什么稀奇的。钱就是从这里流到那里,流到你那里多了,流到别人那里的就少了,反之亦然。贷款也是这个理,不可能人人都能贷到几百亿,若干年前,普通老百姓可能一分钱都贷不到……
年会给公司发保时捷、卡宴等豪车?
养猪也得量力而行,风险管理到位,企业才能稳健发展
家趁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是古人名言。
银行倒霉呗,又不是他的钱建的[笑着哭]
这个养猪,和炒股票一样,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不能怪他们
人狂必有祸!
简单说,疫情令很多正经做生意的公司倒闭了,却有极小一部分人挣得盆满钵满
这么看的话,河南首富的牧原还不错。
疫情成就了某些人,损害了所有人
飘了!
赌时运这结果太正常了。
飘了
输在格局,此人只看能见到未来一年内的事情,而有些人却能看到未来百年、千年的事情。
座签为嘛不写成《林爷》?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中国创业成本太高了,失败了基本就是这辈子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