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失业那天,我站在便利店门口,看着招聘启事发了五分钟呆。”
我是“体制外”的普通中层,工作了11年,35岁生日刚过两个月,部门整体裁撤,连‘优化’通知都没来得及打好草稿。
简历发出去一周,杳无音讯。HR们不是直接已读不回,就是一句:“我们更倾向于90后候选人。”
我才发现,35岁这道看不见的墙,是真的。
35岁焦虑,已经不是新闻。
但问题是,这不再是中年人的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越来越精准的职场“算法过滤器”。
越来越多平台系统、招聘后台、甚至AI简历筛选程序,默认将“年龄大于35”的简历排除掉。“年龄+岗位+薪资要求”的匹配度评分里,35岁成了负权重。
换句话说:不是你不够好,是你活得太久了。
以前,35岁可能只是HR的心理门槛;而现在,它成了大模型的设定条件、招聘平台的标签分层。
某招聘平台工程师爆料:系统评分机制会优先推荐“28~33岁”的简历,尤其是对非技术岗位和非管理岗来说,35岁以上默认评分打折。
甚至连你投出去的简历,HR都可能没看到,就已经在“匹配度不足”的页面自动滑走了。
你以为你还在博弈,其实早就被挡在算法门外。
据中国人力资源年报,2024年35岁以上被裁人群在大厂中增长了31%。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产品、市场、设计、运营等“可替代性高”的岗位。
我有个朋友,原来是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内容主编,今年3月被裁后找工作三个月没消息,现在已经注册跑外卖了。他说:“送外卖不用发简历,系统不会嫌我35。”
更讽刺的是,那些设定了“35岁以下优先”的招聘系统,背后开发者自己也快35了。
我们真正焦虑的,不是年龄,而是“无路可走”
35岁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社会结构并未为35岁后的人生提供第二条赛道。
当你不再“卷得过”年轻人,却也“爬不上”高层梯队,你就卡在了不上不下的迷宫里。
过去我们说“中年危机”,而今天,“中年沉默”才更可怕。
如果你现在还在35岁以下,请珍惜每一份上升机会;如果你已跨过那道线,别急着焦虑——你不是失败者,你只是走进了系统不愿照亮的盲区。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摆脱那套“标准人生流程图”,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出口。
🔔 “35岁焦虑”,你感受到过吗?你做过哪些反击?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