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为表达好友的帮助,经常会请对方大吃一顿,以表谢意。
而古代皇帝,也经常会用“宴请百官”来拉近君臣之间的距离。
但奇怪的是,古代的臣子们一听皇帝请客,大都心头一颤,丝毫没有赴宴之喜?
在古代,君臣关系是一个非常玄妙的事情。
在朝堂之上,想要获得权力,想要平步青云,那就要和皇帝拉近关系,以此赢得宠信。
但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中,既然想和皇帝拉近关系,那自然要多和对方接触,比如一块吃吃饭。
如果了解古代官场,就会发现这些臣子一旦听到皇帝请客吃饭,大都心头一颤。
他们宁愿陪着皇帝外出游玩,或者办理朝政,也不愿意陪其吃饭。
按理说,皇帝请客吃饭,饭菜肯定是御膳房做的山珍海味。
又能吃,又能喝,还能靠近皇帝,又不用工作,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这群大臣是不是傻?
当然,以上都是站在我们普通人视角考虑的,但是切换成这些大臣的视角,你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画面。
如果皇帝下诏,让其入宫办事,或者外出游玩,说明皇帝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你只需要按照皇帝的要求,一切按章办事,基本上不会出错。
即便是商讨国事,基本上全程围绕“国家政事”,无论对错,总不会涉及到自身问题。
但是“吃饭”就不一样了。
皇帝请你吃饭,尤其是单独请你一个人吃饭,那说明他的注意力全在你一个人身上。
这时候,随便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而且在陪皇上吃的时候,你敢放开手脚,大快朵颐吗?
你这边刚往嘴里塞了一筷子,皇上那边就开口问了一个问题,你不得离开座位,跪地回答?
就像现代人陪领导吃饭一样,全程都要察言观色,稍微做错一点,就有可能被点名批评教育,严重的晋升之路都会因此中断。
在明朝初期,有一名可以比肩诸葛亮的顶级谋士,叫做刘伯温,他就遇到这么一个难题。
这一天,他接到皇帝朱元璋的邀请函,请他们这些开国功臣赴宴,打算好好表彰一下他们的功劳。
其他人收到信后,都表现的十分高兴,纷纷穿上最好的衣服,佩戴上各种珠玉,迫不及待地离家赴宴。
唯独刘伯温一脸愁容,他选来选去,最终穿了一件洗的发白的布衫,还特意换了双打着补丁的布鞋。
走到半路时,恰巧碰到了当朝丞相徐达。
徐达见他穿得清贫,忍不住高声问道:“伯温兄弟,咱也是朝廷重臣了,怎么还穿得这么寒酸呐?”
面对好友徐达的询问,刘伯温并未多说什么。
因为他也不知如何与好友解释,从接到邀请函的那一刻,他总觉得皇帝宴请百官的事情有点不对劲。
因为他们这个皇帝是草根出身,小时候父母饿死,后来四处流浪,做过和尚,也当过乞丐。
刘伯温记得,在起兵造反之前,朱元璋恨透了元朝的贪官。
而且朱元璋一直认为百姓们吃不饱饭,都是因为贪官们太过于贪婪,如果分出来一口粮食给百姓,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
即便造反成功,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他也是勤俭节约,很少做铺张浪费的事情。
就连皇子们浪费,他也是严加管教,丝毫不会纵容。
虽然能管教这些皇子,但也有一些他管不了的人。
这些人便是之前跟着他打天下的淮西勋贵,这群人要么手握重兵,要么功高盖主。
而且很多都是从穷苦之地走出来的,现在打来天下后,难免要“享受一番”。
朱元璋也认为这些“好兄弟”跟着自己受了不少苦,还有不少人在战场上伤筋断腿。
为了奖赏他们,朱元璋按照当初的约定,对他们一一进行了封赏,还赐其免死金牌。
本以为这些臣子在拿到封赏后,会心怀感激。
但这些人哪读过圣贤书,他们都觉得这些封赏是自己赢得的,而朱元璋当年也不过是个乞丐。
他能做皇帝,全凭众人的推举。
如若不然,换个人做皇帝也一样。
慢慢地,这些淮西权贵开始变得娇纵跋扈。
有人仗势欺男霸女,还有人自制龙袍,根本没人把朱元璋这个皇帝当回事。
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还出言相劝,甚至是言辞呵斥,但换来的结果却是臣子的不以为意。
见劝说无果,朱元璋便不再劝诫,而是一反常态,对这些臣子各种纵容。
他还要学李世民,按照凌烟阁的规格,修建一座属于明朝的庆功楼。
很多人便觉得,这是朱元璋怕了,更加肆无忌惮。
唯独刘伯温感到不对劲,因为他知道朱元璋骨子里是什么样的人……
从底层一路爬上来的朱元璋,是不可能向任何人妥协的。
首先,朱元璋的这番操作已经让刘伯温十分不解,而在拿到“庆功宴”邀请函后,他心里就更慌乱了。
不过这一切的疑问,都在他见到庆功楼的这一刻得到答案。
因为这庆功楼并未建在皇宫边上,也没有建在繁华街区,而是建在了远离城外的半山腰。
从外面看,庆功楼建的十分雄伟壮观。
但走进去后,刘伯温发现里面的窗户十分窄小,窗框也是用十分粗壮的木头打造。
虽然装饰的金碧辉煌,但细看下去,却更像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走到厚重的墙壁处,用手指敲了敲,竟发现墙壁有夹层。
里面是中空的,应该是用木头制成的,如果仔细闻闻,还有浓郁的松香味。
松香是一种非常易燃的材料,一旦点燃,很难扑灭,一般不会用在建筑上面。
这时候,朱元璋出现了,他邀请众臣子上楼赴宴。
宴席刚开始时,朱元璋上了一份素菜,十分寡淡,看上去就没什么食欲。
其他人都吃惯了大鱼大肉,纷纷叫嚷着朱元璋当上皇帝也太抠了,他们要吃大鱼大肉。
朱元璋长叹一口气,然后命令侍卫上好菜。
酒过三巡后,其他人醉的醉,倒得倒,都在夸夸自谈,说自己当年功劳有多高。
然后,刘伯温看见,朱元璋又命令侍卫端上三个菜。
第一道是红烧兔肉,第二道是烹狗肉,最后一道则是燕窝羹,看上去十分美味。
这时候,徐达还叫嚷着,让刘伯温快吃。
而刘伯温心头一惊,兔、狗、鸟(燕),这不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预兆?
见此,他立马将徐达叫醒,让其一同下楼。
徐达看到刘伯温那紧蹙的眉头,也闻到一丝危险的味道,他立马酒醒了三分,紧跟着下了楼。
下楼后,朱元璋见两人跟着跑出来,心中欣慰万分,然后立马派人封锁庆功楼。
在两人的见证下,朱元璋一把火烧掉了庆功楼,彻底铲除了恃宠而骄的淮西勋贵。
被刘伯温救了一命的徐达,再也不敢贪图享乐,而是尽心尽力的辅导朱元璋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