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在这个传记中,详细记录了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呕心沥血的所作所为。他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一心一意的为刘备政权服务,他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刘备去世时,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了刘备的托孤重任,许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从此,为了实现他的诺言,他开始了独立支撑蜀汉政权的历程。
诸葛亮先是南征蛮中,八月渡泸,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又集中兵力,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诸葛亮一生中,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他在战争中逐渐成长,到最后,曹魏对他只能避而不战。可惜天不假年,由于多年的劳累,诸葛亮积劳成疾,终于病死在第五次北伐中。
在《诸葛亮传》中,还专门提到了一件事。就是诸葛亮曾经专门向刘禅上表,说起自己的家事。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向刘禅上表说到自己的家事,无非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让刘禅安心。当时的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说,蜀汉的军政大权都在自己的手中。有权臣之名,又有权臣之实的诸葛亮,为了解除蜀汉君臣的疑惧,明明白白的说明,自己将全部家族安置在成都,就在刘禅的眼皮底下。以自己全家的生命安全向刘禅表白,自己对汉室的忠心耿耿不会改变的。
另一方面,则是向全天下的百姓和三军将士昭示,自己为了光复汉室江山的理想,与大家同甘共苦,不营私利。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本是不应该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的。但是,诸葛亮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还是决定干冒矢石,不惧威胁,亲自指挥军队作战。
在这种战争的状态下,蜀汉百姓的负担是很重的。作为一国的实际掌控者,诸葛亮要以自己做榜样,树立起堂堂的正气。只有这样,蜀汉才能上下一心,共度难关。
但是,有人提出来,诸葛亮自己说,他的家里有八百棵桑树,还有十五顷的土地。这在一般人的眼里,也是一笔比较大的财富。这样看,诸葛亮是不是一个清官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当时蜀国的情况。当时的蜀国并不缺乏土地,缺的是人口。在三国时期,蜀国是人口最少的国家。正是因为人口少,诸葛亮费尽心神,连少数民族的人员都征调了,才建立起十三四万的军队。
十五顷薄田,在当时的蜀汉根本就不算什么。可以说,如果你想要土地,到处都有荒地让你耕种。在当时的关中、汉中,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曹操的迁民,可以说是赤地千里,万亩良田都无人耕种,无主之地到处都是。
而诸葛亮只占有了十五顷的薄田,八百株的桑树,而不是去占有更多的土地和桑树,这是因为,这些家产是他留给家中子弟的生活根本。他是按照自己家族力所能及的情况去拥有的。他这样做,也是出于自食其力的态度。
如果诸葛亮想要多占土地,他一不会去占有贫瘠的薄田,二不会去只占有仅够家族人口生存的土地。从这一点上看,诸葛亮恰恰是一个清官。
有人又有了疑问,认为诸葛亮的家产从何而来?他既然说他的一切供给都是来自公家。而且他说自己死的时候要做到“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而且史书记载,他死的时候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哪里来的钱财购买产业呢?
我们如果仔细看史书,就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三国志蜀书六》中,记载了刘备在夺取西川后,对诸葛亮等人的赏赐情况。史书记载道: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这次赏赐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这是刘备为了表彰这些功臣的业绩,同时也是为了给他们安家的奖励。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死时家无余财,那么这笔钱除了日常花销,那就只能是用来购买家产了。
以这么一笔巨款去购买十五顷薄田,八百棵桑树,作为身为丞相的诸葛亮,能不是清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