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司里流行一个说法——“35岁是职场的死线”。
前不久,我的朋友王叔(实际上他只比我大两岁,45岁)在公司里经历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十点,他还埋头在公司加班改方案,猛地一抬头,看到左边的00后实习生用新技术一键生成了一个方案,而右边的95后同事则悠闲地喝着冰美式。
而他自己,则已经喝了两罐红牛,腰上还贴了膏药。
但最扎心的是,上周公司新来的总监居然喊他“王叔”,那瞬间,他差点以为自己是公司保洁大叔。
职场竞争:年轻人的狼性与中年人的瓶颈王叔说,现在的公司招聘就像菜市场挑白菜一样,35岁以上的简历被查看的几率只有不到六成。
四十岁的人如果投出100份简历,可能也就能换来三到五个面试机会,而一旦坐上面试桌子,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先生,能接受薪水砍半吗?”
年轻人加班通宵被夸奖说是“狼性文化”,而到了中年人这里,却是“猝死的前兆”。
对比年轻人的精力,中年人在职场上明显处于劣势。
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公司节奏。
不仅要面对各类工作的压力,还有来自家庭、健康的困扰。
身体健康:理财还是保命?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体验?
忽然间被医生宣布身体出现了三种健康问题——脂肪肝、颈椎病和心律不齐。
王叔的朋友李总在去年大赚了一笔,被公司奖励了20万年终奖。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计划着如何利用这笔奖金时,却在一天夜里因心梗被送进了医院。
在那之后的支架手术和住院费,以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护理费用,几乎把那20万的奖金吃得干干净净。
北大教授的研究发现,健康的人财富年均增长达到8%,而那些身体有问题的人却呈现出倒扣的趋势。
身体才是1,票子、房子、车子全都是后面的0。
如果这个1倒了,再多的0也只是空谈。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每年的身体检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
这不是养生,而是对家庭和自己的责任。
副业的重要性: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储备安全感好友刘姐经常说,我们中年职场人最大的安全感,不是靠老板那些永远不兑现的大饼,而是要有多个“洞”——也就是副业。
她主业是公司财务总监,而副业经营着一家小餐馆。
白天在公司里兢兢业业,晚上和周末则投身于自己的小店。
这样,万一哪天公司出事,她至少还有饭吃。
刘姐喜欢引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她的生活。
主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米饭,而副业则是下饭的小菜。
人生不能只依赖一碗米饭,往往还需要一些调剂和变化。
没有副业的中年人,就像站在大雪天光着膀子,既冷身子,又无退路。
存款与底气:面对裁员的应对策略记得有一次,某个互联网公司的李总监被裁,那天公司群里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猜测他的去向。
而李总监却表现得非常淡定,因为他的存款已经足够支付未来两年的房贷和孩子的学费。
他没有悠悠乐乐地摆烂,而是立马报了一个潜水教练班,转行成功,成为了一名专业潜水教练。
后来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在海底的自拍,配上了一句话:“以前给老板当狗,现在为自己工作,真香!”
统计数据显示,存够六个月的生活费,能够让90%的失业危机迎刃而解。
这笔钱不是用于享受,而是为了在危急时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存款,就是你面对裁员时的底气,能够让你在低潮时有尊严地面对生活。
同事关系:不友好但必要的职场竞争朋友销售部老刘被裁的那天,他给领导发了条消息,显示的却是红色感叹号。
曾经在公司团建活动中,他为了领导挡酒,喝到胃出血。
结果,领导却在裁员时毫不留情地把他列在名单上,理由是“业绩垫底”。
但事实是,老刘的团队全年KPI是第一,而奖金却全进了领导的口袋。
麻省理工提出“三选二”生存法则——休息、工资、社交,你最多只能选两个。
如果你选择工资和社交,就等着过劳死;选择休息和工资,同事会说你冷血;而选择休息和社交,那你就准备喝西北风吧。
所以你需要明白,同事不是朋友,更不是家人,只是竞争对手。
大多数职场关系都是表面的,你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职场中,唯一比同事更危险的,是觉得同事不危险的你。
经验智慧:老车未必报废38岁的程序员老张被公司年轻的组长暗示该退休了。
结果,有一次团队连熬三天没搞定的系统问题,他翻出了十年前的注释,三小时就搞定了。
梁实秋曾说过,年轻人靠体力,中年人靠脑子。
别听那些说“35岁是职场终点”的鬼话,你只是跑了十万公里的老车,不是报废车。
油耗虽然高了,但车灯还亮着,备胎还没用。
下一个转弯,你能让年轻人看你尾灯吃灰。
中年职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味地跟年轻人拼体力,而是聪明地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职场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是一时的蛮干能赢得比赛,而是靠持久的耐力和智慧。
把你积累的经验和技能转化为优势,弯道超车的时候,让年轻人看看你的底气和实力。
职场中年人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强化自身,也要聪明地利用机会,创造多样的安全感和可能性。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年龄的战争,更是一场关于智慧和经验的较量。
通过这些忠告,希望每一个在职场中挣扎的中年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