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知青,到外语学院高材生;从外交部笔杆子,到承担“破冰”重任的全权大使;从沟通两岸的国台办主任,到代表国家发声的外交部长……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其实王毅外长的起点并不算很高,他进入外交部工作的时候,已经29岁就大学毕业生而言,算是“大龄”。
不过他在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是个地道的年轻人,但是王毅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一步步的低开高走,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从科员到部长,他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在王毅突出的个人能力中,“好文笔”是大家公认的,上世纪80年代,当时王毅还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一个科员。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确定将于11月访问日本,负责讲稿的起草任务就交给了王毅,据说外交部送到他手里的稿子,返回来时总会被他修改得“一片红”。
但王毅起草的这篇稿子,返回来时,领导只修改了两处。并且还在这篇稿子上批示:“此稿写得很好!”
王毅早年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在兵团的8年中,即便在学习氛围不够理想的条件下,王毅劳动之余也阅读了很多文史书和外语书,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史基础与文学素养。
1977年参加高考,在1978年入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当时王毅差一点就读不了大学,因为他当时已经25岁,而当时外语学院招生,对考生年龄做出的限制是:不能超过25岁。
“他写文章不是一般的好,我作文一般4分,他从来都是5 ,”王毅的一位同学说,“他高考语文考了八九十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是我们班第一。”
王毅在读大学的时候当了四年的班长,班级里的同学、老师都对其有着很好的印象,当时王毅在校学习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宋春林谈及对王毅的第一印象时表示:“初次见面感觉他不是特别外向的人,但是非常有能力、尽职尽责。”
对于考入二外读书,王毅心情也很激动:“1978年初,当我背着行囊第一次走进二外的大门,我似乎仍然不能完全相信这一事实。这一天,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都太重要了,也到来得太艰难了。”
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了,王毅当时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当时考入大学的人也是如此,放弃了一切可以休息的时间用来学习。
大学毕业时他的功课几乎门门第一,学习成绩位列全年级第一。王毅的毕业论文亦得到了师长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在王毅的同学们看来,他日后应该是做一名学者,但让人意外的是,大学毕业后,王毅选择进入外交部工作。
外交部的一些老干部对王毅的评价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能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
2004年8月,中国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当时上一任驻日大使武大伟已经归国,随即,外交部证实:王毅出使日本。
在日本,王毅留下最有名的名言是:“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
日本共同社资深记者河野彻说。一次,王毅在日本防卫大学演讲时,解释中国的“武”字由“止”、“戈”两个字组成,即“止戈为武”,形象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内涵。
日本媒体评论说:“他讲得很生动也很深刻”,“他的日语很高雅”。
作为中国的外交部部长,与他名字相伴的,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外交议题。每一次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他都是用智慧与勇气从容应对。
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塔纳萨・巴迪玛巴功曾经说过。“如果我是个女人,我一定会爱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