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前夕,毛主席并没全票当选,有一人没投票给他,为何?

南书房 2024-07-19 17:25:22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紧张进行,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属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的选举,而众人最为瞩目的莫过于新中国主席的人选。毛主席,这位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在无数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当选举结果即将揭晓,所有人都坚信毛主席必然当选。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统计票数时,工作人员发现,576 名与会代表中,毛主席得到了 575 票赞成,有一票竟是弃权。而这弃权的人,正是张东荪。

张东荪,188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便沐浴在书香之中,接受了全面而严格的教育。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对时局的变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早年,他远赴日本留学,期间与梁启超等思想先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梁启超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深深影响了张东荪,激发了他救国救民、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强烈愿望。

学成归国的张东荪,踏入了报界,成为了一名政治评论员。他凭借在日本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撰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其中《中国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寻找出路》一文尤为引人注目,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在这篇文章中,张东荪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的深邃思考和独到见解。

张东荪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行动者。他曾利用自己的身份,向延安输送了许多有志青年,并为我军提供了许多紧缺的药品,是我党敬重并有意拉拢的民主人士。1948年年底,北平和平解放前,张东荪作为傅作义的代表,积极参与了北平的和平谈判过程,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北平最终实现了和平解放。他曾感慨地说:“我虽著书十余册,真正让我感到自豪和喜悦的,是我在北平和平解放中所付出的努力。”这句话凝聚了他对和平解放的深情厚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国且对我党有过帮助的民主人士,却在投票选举毛主席时选择了弃权。这背后的原因,不得不提及张东荪的政治主张。抗战胜利后,他提出了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即“中间体政体”的主张,试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道路。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一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东荪对于毛主席坚持的亲苏反美“一边倒”外交方针表示不理解,甚至自荐成为中美之间的“调停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积极与同美国有联系的王志奇联络,试图通过自己的渠道将意见和态度转告给美国方面。这一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被视为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严重误解和挑战,甚至有叛国之嫌。

张东荪的这一举动在民盟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员们认为他的行为违背了民盟的立场和原则,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民盟最终决定将他开除出盟,并有人建议以叛国罪来论处。

面对张东荪的错误行为,毛主席展现了他的宽容与智慧。他深入分析并评价了张东荪的行为,认为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误解和无知。因此,毛主席主张按照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处理此事,建议给予张东荪改过自新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一边倒”外交策略是基于中国利益和国际形势做出的决定。张东荪的所作所为,无疑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缺乏大局观。尽管他最终选择了弃权,但是,这并不影响毛主席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3 阅读:685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