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第聂伯战斗群发言人罗曼·科德雷亚努表示,在过去24小时内,俄军摧毁了乌军1个山地突击旅、3个海岸防御旅和2个国土防御旅的进攻。

俄军在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地区构建的防御体系以“机动地雷战”为核心,成为乌军反攻的噩梦。
俄军通过全自动布雷车快速布撒大量TM-62反坦克地雷,并结合反步兵雷、龙牙障碍和反坦克壕沟,形成纵深达数公里的复合雷区。
在库班方向博季涅村附近,俄军埋设了上万枚地雷,乌军即便装备西方提供的豹-2R扫雷车也难以突破。
致命的是,俄军还在乌军已清理的雷区中重新布雷,导致乌军装甲纵队在“趟雷战术”中反复受挫。
据统计,乌军在扎波罗热地区的反攻中,6个旅连续发动9轮进攻均告失败。

与此同时,俄军还通过多层次的无人机与远程火力协同,构建了覆盖全战场的打击网络。
在库尔斯克方向,俄军针对不同距离的目标采取差异化打击策略:100公里外目标使用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70公里内由“龙卷风”火箭炮覆盖,50公里内则由巡飞弹和卫星制导炸弹实施精确打击。
短距离内,FPV自杀式无人机,和挂载反坦克地雷的大型无人机对乌军阵地进行饱和攻击。这种“无处可藏”的战术使乌军即使藏身矿井或废墟,仍会遭到俄军光纤无人机搜索并引导火力打击。

俄军还动用240毫米“郁金香”重型迫击炮和钻地弹,专门摧毁乌军钢筋混凝土工事。
在之前的红军村战斗中,俄军通过钻地弹将矿井变为“熔炉”,迫使乌军放弃地下掩体。
高强度的火力压制不仅造成装备损失,更对乌军士气形成巨大打击,让原本没有多少战力的乌军更加没有战力。

在持续近四年的战争中,乌军已损失超过85万人,且精锐部队消耗严重。仅仅是库尔斯克战役中,乌军就有15个旅被歼灭,导致东部防线濒临崩溃。
尽管乌军尝试通过无人机集群和无人机器人弥补火力差距,但其无人机产能仅为俄军的1/10,俄军的月产量为10万架,在这种情况下,乌军连无人机 制空权都没有办法与俄军进行争夺。

乌军装甲部队重大M2A2步兵战车和“豹”2坦克在俄军雷区与反坦克导弹面前损失惨重,可以说,乌军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与俄军继续战斗的装备了。
不得已的情况下,泽连斯基最终还是接受了美国“以资源换和平”的谈判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继续向乌克兰恢复装备和资金的支援,不过是特朗普为了在战争结束前多捞点好处而已。
表面上看来,除了美国,似乎还有欧洲会坚定不移的支援乌克兰,但明显的,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意见并没有达成统一,即便是达成了统一,在俄军“气势如虹”下,又能有多少作为呢?

目前,乌克兰显然已经进入到了“打不赢、谈不成”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俄军通过库尔斯克和扎波罗热的推进,正在逐步实现战争初期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乌克兰放弃领土获得和平已成为必然选择,但现实情况却是,俄军已经通过战争手段控制了乌克兰的锂矿等战略资源,美国正在通过非战争手段控制乌克兰的剩余资源,整个乌克兰几乎被瓜分完毕。

表面上来看,俄乌和平的到来似乎迫在眉睫,但乌克兰几乎失去了任何谈判的经济筹码和战争筹码,乌克兰人民根本无法主导乌克兰的未来,正如一名阵亡乌军士兵的手机记录所示:“等政客们握手言和,我们早已融入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