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
《海南日报》第9版刊发文章
《加强社会工作,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琼中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聚焦琼中基层治理
版面图及全共青文如下


团琼中县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女足赛事。(资料图)

近日,琼中乐善义工社社工来到营根镇半山和园小区,对老人开展义诊和慰问。(琼中融媒体中心供图)
1.4万名志愿者深耕民生服务,三级党建体系激活治理末梢,“社工+”模式串起生态与文化保护双链……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以来,创新党建形态,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充实社会工作力量,以创新笔触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从黎村苗寨的移风易俗实践到雨林深处的生态巡护,从“红色议事厅”里的民生协商到黎锦纹样中的家风传承,琼中通过党建引领、志愿赋能、文化浸润的“三重奏”,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有效果、有质感。
凝聚志愿力量 | 绘就民生温暖底色
“阿婆,肩膀酸不酸?我给您按按……”近日,在琼中营根镇半山和园小区,乐善义工社社长王海燕带领志愿者为老人们按摩肩颈,现场歌舞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温暖乐章。这支身着蓝马甲的队伍8年来穿梭在黎村苗寨,累计服务超4万人次,用行动诠释“爱心、奉献、协作、快乐”的公益理念。
作为琼中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乐善义工社现有注册义工172人,普通义工300余人,每月开展服务不少于10次。通过“公益募捐+精准服务”模式,累计募集善款帮扶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形成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琼中一道暖心的风景线。琼中县委社工部自成立以来,协同共青团琼中县委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以“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乡镇分队+村(社区)小队”模式,整合1.4万名注册志愿者资源,运用“志愿汇”APP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累计记录信用时数1.89万小时,300个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平台实现精准对接。
“青年突击队”“雨林守护者”等特色队伍活跃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一线。应急救援志愿者储备库动态保持200名青年志愿者,在抢险救灾中屡建新功。
聚焦民生痛点,琼中打造多个志愿服务品牌矩阵:“爱心护苗”行动累计开设暑期公益课堂42期,惠及留守儿童600余人;“街区公益行”为109名快递骑手子女送去温暖;“幻方助学”“雨林助学”等项目筹措善款精准帮扶200名困境儿童。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双报到”服务40余次,机关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建的“彩虹少年志愿服务队”成为城乡联动的亮丽风景。
如今,从黎苗村寨到雨林腹地,从孤寡老人到留守儿童,1.4万名志愿者正用爱心绘制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温暖底色,让志愿精神在琼中大地生根开花。
坚持党建引领 |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涵盖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各方面,让村民可以团结上下一条心,把坎茂村建设得越来越好。”红毛镇坎茂村村民王世越口中的村规民约,是该镇“一约四会”治理模式的一环。
“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的治理体系,在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参与决策,推动乡村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日前,这一基层议事协商机制案例入选国家民委《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
像这样的创新还有许多。琼中县委社工部同步构建全域党建协作体系,形成“县委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落实”的治理格局,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壮大党员队伍、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基层党建与治理效能“双提升”。在此框架下,琼中各部门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琼中县住建局打造“先锋住建·琼中号”品牌,以“红色物业”助力小区治理。推动5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指导物业企业组建党支部,建成“红色议事厅”“小区议事亭”等协商平台,累计解决排污管网改造、电动车充电桩增设等民生问题30余个。
中平镇政府则探索“数字赋能+积分制”治理新路径。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构建微信端、管理系统端、大屏端“三端协同”体系,围绕“7个倡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家庭评选等积累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享受政策帮扶。
从破除陋习的“一约四会”,到小区治理的“红色引擎”,再到数字赋能的“积分革命”,琼中以党建创新持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如今,全县实现党建服务阵地全覆盖,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创新“社工+”模式 | 共建锦绣黎族苗族家园
日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琼中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地青年志愿者和突击队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在琼中,社工服务的模式正走向多元化,不仅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也推动黎族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今年植树节来临之际,琼中县委社工部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将一株株美丽异木棉种在海榆中线两侧。海榆中线与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相接,美丽异木棉的种植,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拍照,也能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黎锦上的大力神图案,就是我们祖先的化身……”在什运乡的一间黎锦工作室,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梅向前来求学的黎族妇女讲述传统纹样。黎母山镇则在16个村居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举办黎族苗族服饰展演、长桌宴、手工艺品市集等体验活动,吸引群众“零距离”参与文化传承。这正是琼中“社工+黎族苗族文化”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
此外,琼中还启动“家庭、家教、家风宣讲进百村”志愿服务项目,组建起由特级教师、理论专家、道德模范等11人组成的专业宣讲团,采用了“分享典型案例+专题教学”的方式,围绕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风家训家教解读、文明乡风“七个倡导”等村民普遍关心的内容,让村民切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道德穿越时空、家风重在传承。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