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之师——广州军区第41军121师发展史及部分军政主官记录

杨弘观察过去 2024-11-13 12:32:40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正式成军。成军后,分别下辖第121、第122、第123、第154师等部队,由此第121师番号也随之正式启用。

对于121师,东北军区司令部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有着这样的评价: “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过去打攻坚战斗较少,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对于这样的评价,不可说不高!

秋毫无犯,仁义之师

有句顺口溜说得好: “天下强军自山东,山东强军数胶东。”同样有着头等主力师之称的第121师也出自胶东地区。1937年,在胶东地区进行反侵略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在山东文登天福山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组成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后历经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山东纵队第5旅等番号。

至1945年,吴克华、彭嘉庆等胶东军区将领奉命率领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5师等部队分批进入东北,此时这些部队被整编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和第3纵队。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由吴克华任司令,彭嘉庆任政委,下辖第1(后改第1旅)、2(后改第2旅)支队,此时的第1支队即是第121师的前身部队。

第1支队支队长杜光华,政委李冠元。

杜光华烈士

杜光华,原名杜云生,又名杜永海,四川阆中人。1932年10月参加了川北升保农民武装暴动,并于同年入党,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1945年随部队横渡渤海,挺进东北,先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1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10旅旅长、10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三保本溪”、鞍山、大石桥、新开岭以及一保临江、二保临江、三保临江等战役战斗,尤其是在新开领战役中攻占老爷山阵地为夺取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1947年2月22日,杜光华在一线指挥时不幸中弹牺牲。

李冠元是顺天府昌平州(今北京怀柔区)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45年随部队进入东北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第1支队(1旅)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旅政委,辽宁军政大学分校副校长,大连坦克分校副政委,第四野战军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第50军150师政委,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6年后,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此时第1支队(1旅)改编成为第10旅,仍由杜光华、李冠元分别担任旅长、政委。同年7月后,纵队下辖各旅分别改称为师,即第10旅改为第10师,师长仍为杜光华,政委由葛燕璋担任。

江西于都——葛燕璋的家乡

葛燕璋是江西于都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先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4纵队10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后勤部政委,第四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处长、民航局机务处处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声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10师整编完成后,先后随四纵及其兄弟部队参加了新开岭、四保临江作战、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辽沈等战役战斗,尤其是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表现出色,此战第10师与兄弟部队共同顽强抵抗敌人进攻,直至锦州解放阵地岿然不动!战后,为表彰参战各部队,第10师下辖28团荣获“守备英雄团”光荣称号!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此时第10师也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至此,第121师番号正式启用,首任师长由蔡正国担任,政委由李丙令担任,下辖第361(原28团,首任团长鞠文仪)、362(原29团,首任团长卢仕胜)、363(原30团,首任团长乐军)团等部队。

首任师长蔡正国

蔡正国,江西永新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六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11师师长,第10师师长,40军副军长,50军代军长等职。但非常痛惜的是,1953年4月12日,蔡正国在龟城郡青龙里遭敌空袭牺牲,时年44岁。

具体还可看另一篇文章:1948年第41军成军时下辖4个师,都由谁担任师长?

首任政委李丙令

李丙令,山东平度人。1936年入党,1937年参加并组织天福山起义,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参加了解放南澳岛、南鹏岛、南澎岛以及保卫东山岛等各类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4纵11师政委,41军121师政委,41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

121师改编成立后,随即随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121师第361团与兄弟部队一道在西苑机场接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检阅。1949年9月,121师随军编入进军华南中路军,战衡宝、入两广,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建国初期,121师进驻汕头牛田洋,并参与了多次地区剿匪作战任务,并于1953年组建了121师炮兵团的前身——炮兵501团。

进入60年代后,121师进驻粤北地区。43军北上河南后,41军接替其广西驻地,121师先调驻贵港,1976年后从贵港移防桂林奇峰镇。

1979年,121师随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此战,全师官兵不怕困难、不惧牺牲、英勇杀敌,连续作战28天,获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优异战绩。但是,121师在此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仅是团职烈士就有5名,他们分别是:师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361团团长时光银,师后勤部副部长尹庆家,361团副政委郑赞正,362团副团长王烘。

向英雄们致敬!

进入80年代后,41军也随之步入集团军序列,121师仍为其下辖的步兵师之一。此时的121师,已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至1998年部队整编完成后,下辖第361团、第364团(第122师364团)、炮兵团、高炮团(高炮第642团团部、师高炮营合编)、装甲团(第362团与坦克第6师机械化步兵团合编)等部队。

进入新世纪后,121师被中央军委明确为战略预备队,此后部队也因此获得重点发展,部队装备得到大量更新。2013年后,121师部队整编成为第121山地步兵旅、第122机械化步兵旅等部队。

自蔡正国师长后,左叶、卢燕秋、韩复东、王鸿荣、江雪山、张序登、于海学、郑文水、郭庆、洪祥友、郑志杰......多人先后担任121师师长(部分记录,收集不全,望各位战友同志多多留言指正)。

(任职时间可能存在误差,请各位战友、朋友多多指点)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