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京漂”的情绪和胃的----“簋街”不读gèn,它的由来知道吗

晓筠看文化生活 2024-10-29 16:34:34

在繁华的北京城,有一条街名叫簋街,它以美食闻名遐迩。不管是本地人还是“京漂”们,得闲的时候,都喜欢三三两两来到这儿,做一个幸福的吃货。

今天,咱们就来瞧一瞧这个治愈“京漂”的情绪和胃的----簋街”。如果你对这儿不了解的话,八成会不知道它究竟该读啥。

“簋”(拼音:guǐ)

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饭食的器皿,它通常圆口、双耳,类似于现在的深腹碗。在宴席中,它常与盛肉的鼎相配。

简言之,簋是盛饭的,鼎是盛肉的。

簋和鼎两者都可以用作礼器,把盛满黍稷的簋与盛肉的鼎摆在一起,祭祀礼敬祖先神灵。

在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簋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数量的簋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文献中,簋也常被提及,如《诗经》中有“于我乎,每食四簋。”的记载;再如“钟鼓乐之,簋簋陈之”,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

《史记》中就有记载,汉武帝时期,簋被用来盛放御膳,显示了它在宫廷中的地位。

“簋”的发展

商代早中期的簋多为圆形,到了商代晚期,双耳簋开始增多。

西周那会儿是簋这种器具特别流行的时代,不光考古发现的簋多了起来,样子也变得更复杂了,出现了四耳朵的簋、三个脚的簋、四个脚的簋,还有方形底座的簋等等。西周中期后多有盖。至战国后始衰落。

在唐代,簋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如皇帝的登基大典,仍然可以看到簋的身影。《旧唐书》中就有记载,唐太宗在登基时,使用了簋来盛放祭品。

到了宋代,随着瓷器的普及,簋的使用逐渐被瓷器所取代。

在五行中,“簋”字属木。在取名时,它通常寓意着文化修养和对传统的尊重。

簋街 Guǐ Jiē

簋街是北京著名的美食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

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餐饮店铺,以麻辣小龙虾、烤鱼、火锅等美食闻名,簋街的餐饮服务业占到了沿街商铺的90%,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难以找到第二家,因此也被称为北京最大的餐饮一条街。

簋街的魅力不仅在于美食,还在于其独特的夜生活文化。这里的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是京城夜生活和饮食文化的一个特定标签。

“簋街”的来历

与它的历史背景有关。簋街最初被称为“鬼街”。

东直门在清朝年间,是专门作为往城里运送木材和往城外运送死人的城门,城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坟场。东直门内大街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那些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摊贩们后半夜开市,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灯影幢幢,而到了黎明就都撤了(大概是“城管”来了)。加之此处常常运送死人经过,因此得名“鬼市”。

后来为了减弱神秘色彩,增强食文化氛围,有人在字典里找到了一个音同字不同的“簋”字,既不改其发音,又保留了吃饭饮食之象,还大大增添了文雅古典的气质,于是更名为“簋街”。

对的,跟那个“鬼”同音。“簋”在古代是用于盛放食物的青铜器,这与美食街的主题非常契合。簋街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地方,无论何时,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美食和欢乐。

如今的簋街,已经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标志性名片和时尚餐饮的代表。许多人的京城夜游之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些在北京追逐梦想的“京漂族”,在这座城市令人心潮澎湃的日子里,纷纷选择在这里相聚。簋街不仅是人们心中的憧憬之地、欢乐之源,也是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一名曾经的资深北漂表达他的感受:曾经在2002年漫步簋街,品尝过2006年的簋街美食,离开京城后,2013年某次出差时我又特意前往簋街重温旧味。客观地说,2006年簋街的风味最令人难忘!然而,时光流转,环境变迁,连味道也随之改变。

你到过这里吗?有什么想说的吗?不妨留言区聊一聊。

0 阅读:8

晓筠看文化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