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张飞
编辑l张飞
当大家都在开心过年时,有不少人觉得“过年没年味儿”。
尤其是这几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越来越多人感觉没有年味,过年就像“过周末”。
记忆中过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聊聊这一年发生的事情,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即便大家坐在一起,甚至也变成了“一家人的陌生人”。
往年年节时下,各种年货“通通购入”就像是花完这一年挣的钱,尤其是老家“年货、贡品、鞭炮”随处可见,农村地区各家各户亲戚来往络绎不绝,包括很多传统习俗“延用至今”。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这些看起来有年味的行为和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记忆中的样子”,再加上前些年环境影响更多人习惯“居家”,这也就造成了过年期间拜年成为了“手机拜年”“视频拜年”。
老一辈人逐渐老去,小一辈人成为了主力军,再加上农村地区,很多老人来到城市定居很多传统过年习俗也就渐渐“成为过去”。
包括我们经常会听到过年期间“杀猪宰羊”很多农村家庭也渐渐减少了对这些的投入,选择直接购买。
小时候谁家杀年猪,村子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前来观看”,如今这种行为已经逐渐少见,甚至大家听不到这种声音,也不否认现在依旧有老人延续这种传统,但对更多人来讲算是稀罕事儿。
就拿过年的三大习俗举例,明显感觉如今的过年和记忆中的过年“相差甚远”。
年货
提到年货二字,大家都知道期间的各种采购,尤其是家里有不少亲戚的家庭过年期间采购的物品“绝对不算少”。
“瓜子、花生、糖果”更是成为各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年货,再加上如今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大家在购买年货方面也多了不少选择,比如“坚果、水果”等等。
可同样的也因为这些年货加重了不少家庭的负担,不同于前几十年的物价水平,如今的物价水平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讲是一种负担。
例如:简简单单两个火龙果就能花费二十多元,更何况过年期间的采购不可能是这个数目;
坚果更不用提,如今坚果的物价水平更是很多家庭望尘莫及,只是简单的购买“一小部分”用来接待,或者用来尝鲜。
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讲,而我们的父辈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甚至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和行业的替代者造成失业。
所以对很多家庭来讲过年更像是一种负担,而对于接待亲戚较多的家庭,不管购买或者不购买都是一种压力,购买对自己造成压力,没有那么多钱,不购买就会成为造成“丢人”的心理。
不过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大家的消费水平逐渐降级,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大家的沟通渠道,曾经的小辈成为了主力军,更多的会选择“其他年货”。
蒸、炸、煮、卤等等老传统年货习俗逐渐地被科技或者被新兴发展所取代,年轻人更多会选择“拒绝年货”购买一些新兴的年礼,比如“春联”印象中的春联如今变成了“二次元春联”扫码看春联。
再加上现在消费习惯和收入水平的原因,也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求人求己,不如求佛拜财”大家会更渴望购买一些“转运手链、好运摆件”等等用来“作为自己的新期盼”。
而年轻人在拜年习俗上也有了更多的改变,往年拜年大家会更多的手拿一些“牛奶、水果、点心”之类的物品,然而如今年轻人在拜年期间更多的会选择“代金券、门票”等等。
一方面是展示了如今消费习惯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能看得出来时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
不知道现在谁还记得曾经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备年货、扭秧歌、看花灯、走街串巷等等但我们现在看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改革已经变成了看电影、喝茶、玩手机抢红包。
相对于传统的过年习俗,的确如今年味已经越来越淡,甚至很多城市人群,孩子更是完全想象不到“以前过年”是什么样子!
自然对于大家来讲,年货也变成了一种消费降级,更变成了一种“另类习俗”。
红包现在年轻一辈儿来讲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就是收红包,出门拜年一趟,可以收回不少的红包。
如今小时候收红包的我们,如今变成了发红包的,可大家也知道如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在外地工作生活,房贷车贷、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等等,各项已经消耗完年轻人每个月的薪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月月光”。
那么伴随着新年的到来,年轻人成了发红包的“主力军”如果说对于亲戚朋友较少的家庭来讲,还算是比较友好。
如果家中有更多的“亲朋好友”孩子众多,发红包就是一项不小的压力和支出。
如今红包简简单单就是百元红包,更何况还有伴随着“新生儿”等等各种红包甚至要到上千元,对于年轻人来讲“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现在很多家庭孩子上学、各种支出、经济负担等等各项已经“弯不起腰”,更别说每年还要支出一笔如此“可观”的红包费用。
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选择拒绝回家,就是为了防止见到更多的亲戚。
现在国家政策放开了二胎三胎,家中添丁在红包方面也是“不容小觑”关系较近的亲戚红包“不能少”,对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也是“不友好”。
对于年轻人来讲大家更多的会选择“云拜年”或者拒绝红包,俗话就是你不发红包,我也不发红包,减少互相的压力和支出,也算是一种新型的“过年习俗”。
不少孩子也就在过年期间缺少了这一乐趣。
当然这一点也和消费降级有关系,大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消费水平却越来越高,自然在支出方面也就精打细算。
异地过年很多年轻人总是说和父母之间相处不能超过一个星期,不然就会到了猫狗都嫌弃的样子。
老话常谈每逢孩子们过年过节回到家中,亲戚朋友,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各种追问,学习成绩、成家立业等等各种问题,也是让年轻人苦不堪言!
而随着近些年来家长对孩子们的各种催婚、催生、互相攀比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更多的孩子们选择“拒绝回家过年”。
一方面是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家人的各种追问,另一方面也算是用这种方式减少个人支出,尤其是生活在外地的年轻孩子,车票、礼物等等各种都是支出,而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年轻人的经济压力。
小时候可能不会感觉有什么,毕竟那个时候更多的压力是给到父母,如今我们成为了过年的“主力军”。
不管是发红包还是催婚催生甚至成为一家的顶梁柱,准备各种年夜饭,各种习俗等等都成为了一种压力,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社恐”越来越严重。
虽然说在工作中大家“畅谈欢乐”但实际上论起相处很多人却并不习惯和陌生人交谈,尤其是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交谈,年轻人也会感觉到“十分尴尬”,更别说,要随时随地面对着催婚催生,或者询问成绩的各种话题。
大家选择回家过年是为了快乐和放松,如今却变成了一种无形之间的压力,相比较起这些话题,很多年轻人更多的会喜欢“在家休息、睡觉、云聚会”等等。
而并非和亲朋好友之间互相卡话题。
当然现在很多习俗也成为了过去,更多年轻人也不在乎所谓的“初一、三十”每天要做什么,或者按照传统“当天应该做什么事情”!
“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大年初一迎财神、初一饺子,初二面”等等都成为了一种“过去”,对这些传统习俗,年轻人也选择“随意”。
很多人都表示“年味越来越淡”不仅仅是鞭炮、春晚等等。
虽然说现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饮食习惯越来越多、不过想要满足大家的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还变成了“不满足”。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习俗,更何况如今科技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就连老人如今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现在回到家中大人,孩子每人一部手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家人没有沟通,却人人抱着自己的手机”有人看视频,有人打游戏,但是却缺乏了一家人的沟通和互动。
也是很多人都在表示“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
近些年过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老人会随着年轻人来到城市过年,也有一家人选择前往其他城市旅游,例如三亚、东北等地区。
根据有关数据可查,每逢过年期间北方人前往三亚地区过冬过春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时尚,即便机票昂贵一家人也选择前往外地过年;而对于南方人来讲更多的会选择在这个期间,一家人来到北方地区看雪、看冰雕等等。
每家每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过年方式,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变化也会带动各种新型的过年习俗。
我们也希望大家在追求新型过年传统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过年习俗。
春节之所以成为非遗,就是因为其背后带来的传统文化,如果这些传统文化消失不见,那么春节还是春节吗?
信息来源:金羊网 海外网 齐鲁壹点
金羊网
海外网
齐鲁壹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