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百万国军都被颠一颠。”这句话是当时老百姓的谚语,指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也称为中野部队。

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不惧怕红军的其他野战部队,唯独害怕刘邓的中野!为何?因为中野部队的大本营在南京北边的大别山地区,如果刘伯承和邓小平愿意,他们随时可以率领部队南下突击南京。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不是中野的辉煌传奇,而是这支部队主帅和政委的“将相和”,主帅是刘伯承,政委是邓小平,两人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最终铸造出一支铁一般的军队。那么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关系究竟有多好?
提起两人的关系,还得把时间调回1937年那个肃冷的冬天,中野的前身是129师,在抗战时期,129师就是我党领导的三大主力之一,当时师长是刘伯承,政委是张浩(原名林育英),刘伯承和张浩两人关系也极好,多年的共事经历也让两人搭配非常默契。
那年,刘伯承时常提到:“有张浩在,我后方无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浩英年早逝。早年张浩在东北遭到叛徒出卖,被抓入狱中被严刑拷打,长期的酷刑下,给他留下无数伤痕隐患,后来来到129师,为了部队也是鞠躬尽瘁,多年来日夜颠倒地忙工作,终于透支了他的身体,让他身体越来越虚弱。

手下人心疼他,就把他的情况反映到中央,毛主席当即做出决定:“不能让高级干部在前线带病工作,马上让张浩回延安养病。”就这样,张浩离开了129师,刘伯承也失去了一个好搭档。1942年张浩去世,毛主席亲自为其抬棺。
张浩离开了,129师也不可能让刘伯承一个人独立支撑,对于129师的政委人选,这可把毛主席给难倒了,因为政委这个职务相当重要,也相当难选。
当时,我党一直实施党指挥枪,政委就是部队的党代表,虽然并非军事主官,但政委也是首长之一,在军事主官犹豫不决之时,政委的介入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毕竟是人,我们都逃不了人性,让一个人决定数万人的未来必定有风险,有了政委就不一样,最起码是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监督,能够极大地减少错误决策的出现。
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各部队涌现了一大批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搭配默契、相得益彰的事例,比如,四野军事主官是林彪,政治主官是罗荣桓,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如果没有罗荣桓,就没有林彪后来的辽沈大捷,罗荣桓对林彪影响极大,林彪虽然军事能力超群,但有时候在关键点上优柔寡断,而罗荣桓军事指挥不如林彪,但他却擅长决断,两人也类似于唐初的“房谋杜断”。

而林彪一生中,只对寥寥几人钦佩,其中一个就是罗荣桓,在罗荣桓去世第二天,林彪依然拖着病体单独与罗荣桓遗体告别。
同样,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是一对“神仙搭档”。尽管两人并非性格和能力互补,但两人却能够抛弃一切成见,互相扶持着共渡各种难关。
政委这个职位太关键了,同时,129师也太关键了,一般的政委是不行的,必须是一个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都十分成熟的人才可以胜任。
为了找到能担任129师政委的人员,毛主席和张闻天、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人连续研究了好几天,才研究出几个人选。其中大家推荐最多的就是徐向前。
首先,徐向前是129师副师长,在该师团也有着足够的威望,如果他当政委,129师全体战士是绝对信服的。

徐向前性格温文尔雅,还相当有文化,打仗也非常厉害!但是毛主席却表示反对,他认为徐向前的军事能力更突出,应该做军事主官。徐向前被否决后,众人又推出了任弼时,任弼时常年在毛主席身边,让他去和刘伯承配合,这也便于传达中央命令。
但毛主席再次做出否决,他的理由是,任弼时在延安已担任要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既然徐向前和任弼时都不行,大家又推出了数人,但毛主席总觉得还是下不了决定,最终他想来想去认为应该和刘伯承谈谈,也听听他的意见。
由于事态紧急,129师政委也不能一直空缺,毛主席就把刘伯承叫到延安来,接下来就是毛主席和刘伯承的一次谈话,而这次谈话也关系到整个129师未来的命运。
由于两人相处也有很多年了,毛主席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问刘伯承。让他给自己推荐一个合适的政委,刘伯承思索片刻后,作出回答:徐向前。

甚至刘伯承还提出两种可能,一个是他当师长,徐向前当政委,另一个是他当政委,徐向前当师长,听到刘伯承这话,毛主席也是欣慰地笑着说:“他另有重任要承担,你还是另选人才吧!”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刘伯承沉默了许久,毛主席也是抽起一根香烟,毛主席烟瘾确实挺大,但只有他陷入深深思考时,他才会一根接着一根抽,而此时就是这样,他的桌面已经放了许多烟头。片刻后,刘伯承开口了:“我认为有个人很合适,但不知中央是否同意,主席愿不愿意放!”
毛主席听到后,赶紧询问:“什么人?快说?”
“邓小平!”刘伯承一脸严肃地回答。毛主席并非没有想到邓小平,但他的年纪太小了,如今才33岁,比刘伯承整整小了12岁,此时是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问刘伯承:“理由何在,你谈谈。”接下来刘伯承说的理由,每一个都让毛主席没法拒绝。
他说的第一条就是邓小平的四川人,129师绝大多数人都是四川人。
第二个是邓小平干过中央秘书长,现在还是政治部副主任,将士们可以信服他。
第三个组织指挥能力强,百色起义就是他组织的。
第四个出席过遵义会议,路线上值得信赖。
第五个曾担任《红星报》主编,在团结和凝聚士气上,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第六个曾经出国留学,和党内许多同志都很团结。
第七个129师需要一个年轻的首长。

刘伯承在讲出这七个理由短短数分钟内,毛主席已经吸掉了两支香烟,听完刘伯承的理由后,他笑着说:“你说得对,我们怎么就没考虑到小平头上。”紧接着又说了自己的顾虑,过去邓小平从没和刘伯承直接共事过,他担心在前线,两人会合不来!
面对刘伯承公开讨要邓小平,毛主席的回应真是太意外了!
的确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前有张浩这么个优秀的模板,后面又有很多人都推进的徐向前,邓小平一个直接外调的政委,再加上太过年轻,其所面临的压力极大。但刘伯承对此却很有信心回答主席:“完全没问题!”就这样,邓小平成为了129师的政委。
1938年,邓小平坐着从日本人手里缴的老卡车,一路上晃来晃去地来到了129师,而这一来,两人开启了长达13年的神仙合作。
为何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的合作会如此默契,刘伯承的手下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时期,他来到司令部,进门后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张地图前,邓小平举着蜡烛,一只眼睛失明的刘伯承顺着烛光看着地图。

邓小平担心刘伯承看不清,就举着蜡烛跟着刘伯承手移动,在回忆这一幕时,他动情地说:“在这个再简单不过的窑洞里,我革命了几十年,像两位首长这样深的感情见得不多。”
然而,感情毕竟是感情,关键时候,两人的工作风格是不一样的,刘伯承是一个很儒雅细致并且非常谨慎的将领,对待手下也非常宽容,他的作战安排非常周密细致。
而邓小平却善于在复杂事务中抓住主要矛盾,干事果断干脆,并且对于手下出现的问题,敢于批评,非常严厉。两人的搭配,恰好形成了互补。
两人合作13年后,一直到1950年,刘伯承在南京筹办军事学院,而邓小平留在西南。
1986年,刘伯承在北京病逝,当天,邓小平知道后悲痛万分,在后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也是最先赶到现场,趴在刘伯承遗体前泣不成声。

邓小平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刘伯承的文章,他这样写道:“我比他小十岁,性格爱好也不同,但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兴趣是非常愉快的。”
邓小平女儿也这样说道:“在我印象里,父亲严肃多而欢笑少,非常坚强,很少情感流露,可是在他悼念刘帅的文章中,我看到了父亲另一面,一个深情的战友。”
13年风雨,两人互相扶持,一步步把129师做大成中野,并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而对两人关系最好的诠释或许就是那句:“刘邓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