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李富春奉命主持广东省委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省委机关遭遇严重破坏、自己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的危难局面。
然而,在这样复杂、危险的局面下,李富春竟能够在短时间内多次组织工人运动,并经受了党内斗争的考验,而立之年的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革命者。
1931年,李富春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一职。此时的他,年仅31岁。
事实上,这样的“临危受命”对于李富春来说并非是第一次。
比如,在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因伤无法继续工作,李富春则被组织上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王稼祥同志暂时主持总政的日常工作。
接到命令后,李富春便紧急赴任,并立即投入到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中。
之后,李富春跟随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路途艰苦,如何保持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无法使大家团结一致的话,可能还没等敌人来攻打,自己就因艰苦的环境分崩离析了。
为此,李富春积极开展政治工作,极大程度巩固了红军各部队的凝聚力,使得我军得以成功突破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最后胜利抵达陕北,完成会师。
由于李富春政治工作出色,期间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不久后,李富春就被提拔为红三军团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李富春工作和生活的地点基本都在延安,在此期间,他担任了一系列要职,不仅长期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还是党中央财政经济部门的负责人。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后期,由于日军作战形式转变,加上白军的严密封锁,我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富春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生产”运动,我边区政府的财政问题才很快得到缓解。
解放战争打响后,李富春又奉命前往东北,主持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历任东北局常委、财经委员会书记、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再次受到重用,先后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等职。
建国初期,李富春还跟随毛主席和周总理前往苏联进行访问,在他们回国后,李富春则统筹会谈,和苏联达成了首批50项大工程的援建项目。
在这之后,他又前往苏联访问、商谈,并与苏联达成了各种大中型援建项目,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9月,李富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这一年,他54岁。
在制定“一五”计划期间,李富春经常工作到深夜才休息,有时甚至是彻夜不眠。
在“一五”计划后,李富春又先后参加了“二五”、“三五”计划的制定工作。
1958年的时候,“大跃进”运动开始。这场“浮夸风”严重影响了当时国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富春提出了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6年8月,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时年66岁的李富春成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标准的正国级干部。
然而,一身正气、为国为民的李富春,在那段时期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给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打击。
但李富春同志没有妥协,他横眉冷对、据理力争,在不断斗争的同时,仍在关心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1969年,69岁的李富春因“战备疏散”被安排到广东从化,后来因病返回北京治疗,于1975年1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