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同属财政资金范畴,都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01 基本概念
超长期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为特定目标发行的长期国债,期限通常在10年以上,资金用途明确且不列入地方财政赤字。其还本付息由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以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资金来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预算编制和调整程序分配。

02 支持领域
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等。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涵盖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
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如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
文旅领域:支持观光游览、游乐、演艺、智慧文旅、文物、电影、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等。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支持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
补短板项目: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专项:如污染治理、节能降碳、农业、重点生态等领域。
03 项目要求
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成熟度高: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环评、用地、规划、节能、安全评价等前期要素条件齐备。
资金拼盘完整:项目资金来源明确,避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支持在建或新开工项目:新开工项目需在当年开工,在建项目需形成较大实物工作量。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符合政策导向:项目需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手续齐全。
资金来源明确:中央投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80%。
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需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基础性,重点支持补短板项目。
04 资金申报及使用
超长期特别国债线上申报: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录入项目信息,推送至属地发改部门。
线下申报:提交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审批文件、资金承诺函等材料。
审核流程:地方初审后逐级上报至国家发改委,最终确定项目清单。
专款专用:资金用途明确,专项用于支持“两重”和“两新”领域。
严格监管:资金使用需接受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线上申报: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录入项目信息。
线下申报:提交资金申请报告、可研批复、备案证等材料。
审核流程:地方初审后逐级上报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达资金。
公益性和基础性: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和补短板项目。
全过程监管:资金使用需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接受严格监管。
05 地方政府策略
1. 精准对接政策
地方政府应成立政策研究小组,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确保项目谋划精准符合政策要求。提前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避免因申报时间紧张导致无项目可报。
2. 强化项目前期论证
组织发改、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及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项目资金来源,确保资金拼盘完整闭合。
3. 创新谋划模式
整合资源,对相关联项目进行整体包装,提升项目市场价值。实现部门联动,统筹兼顾,确保项目谋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 强化项目服务保障
从项目策划、前期手续办理、签约落地到竣工投产,全程跟踪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5. 建立工作机制
成立由发改、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负责项目的谋划、申报和对接。构建项目储备库,对储备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定期筛选、评估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