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砍头刑法,为什么都要安排在午时三刻,顺应天道有大讲究

元珊看历史 2023-02-22 15:08:08

我们平时在古装剧中能够看到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法场行刑。负责项链的官员往往会用充满善意的大眼睛,对着天空的太阳张望,突然脸色严肃,午时三刻已到,即刻行刑!至于之后,就是掉脑袋的画面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间一定要定在午时三刻?这个频频出现在法场的时间是否有特殊含义?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它应该是几点几分?是否所有朝代,都用的是这个时刻用来下令开始行刑?

午时三刻的具体时间点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如果放到现在具体是什么时间呢?很多朋友肯定以为是12:45,只能说十分相似,但并不严谨,虽然古代人也是把时间同样分成多个等份,但是他们所计算的时间多多少少和我们现在有所偏差。

他们在晴天的时候会以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并且还有一些特殊的工具,就比如说圭表,用太阳在柱子上留下的阴影长度去判断时间,除此之外在二十四节气时期,圭表的阴影长度对比平时也会有变化,古人也因此排出了阳历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期。

至于午时三刻,严格的说法就是当天太阳最毒的时间段,并不是某一个绝对准确的时刻,只要大差不差就可以了,不会出现电视剧中那种一不小心就错过处斩及时的情况。

午时三刻的意义,并不是非它不可

那么这个时间段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封建时期的古人对于神鬼之说是相对看重的,午时三刻的太阳是相对毒辣的,被斩杀的囚犯,他们的阴魂在面对毒辣的太阳时,将会强大的阳气压的永世不得翻身。

自此之后世间就相当于少了一个奸恶之徒,连人带魂一起干掉,不过想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还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刽子手的选择。虽然做得是杀人的活儿,也会面对百姓的嫌弃,但是这个职业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以及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想要成为刽子手也没有那么简单,一定要有足够的阳气,也就是看上去身材要宽大,鬼魂看到他们都要绕道走。有了午时三刻的天阳之气,加上刽子手的人阳之气,就能够组成一个完美的防御屏障,避免鬼魂游荡人间,再次投胎害人。

不过按照史书记载,午时三刻的说法仅仅在明朝出现较多,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就比如唐朝规定的时间是末时处斩。末时刚到,大概为如今的2点钟,也是太阳最毒辣的时间,但之后太阳就会慢慢落下,意味着死者的鬼魂如同落日一样,将会慢慢沉寂,消失在人间。

秋后问斩的说法

除了午时三刻还有末时之外,还有一个时间说法就是秋后问斩,也就是秋季结束之后再进行处斩。第一个目的,是因为秋季是农忙季节,举国上下都在为了能够收货丰粮努力,杀人这种事情太过于晦气。

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不冤枉好人,给到一个延迟处斩,调查真相的时间,历史上很多的冤假错案,都是在秋后处斩这个流程中,调查出了真相。

警示作用也很重要

除了封建迷行的说法之外,此等时刻处斩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错开百姓干活的时间。古代百姓,特别是农民的作息生活,和现在天天熬夜的我们对比,那叫一个健康。

他们会早早地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正午,也就是太阳最大的时候休息,这时候的街上茶馆等店面的生意是最为红火的。古代的君王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威,处斩那些罪大恶极的囚犯,那都是要公开处刑的。

特别是那些得罪了百姓的贪官污吏,在被处斩那天,百姓的情绪可是非常高昂的,就算是三岁顽童,都不希望错过贪官被斩杀的场面。为了能够满足民心,也是为了警示,这种活动必然要安排在一个大家都在休息的时间,热热闹闹地举办。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清官被陷害,导致百姓们失去了一位好官,被处刑的过程,也能够让百姓能够和自己心中的好官进行最后一次道别。

总结

古代的斩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残酷的,特别是公开处刑的方式,让死者失去了尊严。但他们大多数都是犯下大错之人,为了能够“完美”地处决他们,管理者也是费尽心思,想出了午时三刻、末时、秋后处斩等时间设定,就是为了让他们死后都不能为害一方。

如今这种残酷的刑罚已经消失,人们被相对更为周全的法律管理约束,不论是谁都不能触碰法律底线,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周全运转,死刑的残忍从这个角度看,是必要的且可靠的!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