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完美生活,晒各种高级餐厅打卡照,分享出国旅行的照片。
但同时,内心却感到越来越空虚和焦虑。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和朋友小李的对话。
作为一名公司高管,他每天都在忙于各种会议和决策。
尽管外界看来他风光无限,但有一次他跟我说:“我总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像失去了自我。”这样的感受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这个时代越来越难以保持真正的自我?
自我认知: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启迪其实,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伟大人物都面对过类似的困境。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名将谢尔曼以“海上进军”战略扭转战局,却始终拒绝晋升为总司令。
有人可能觉得他是不是傻,但谢尔曼深知,过早登上权力巅峰可能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失败。
他选择了谦逊,选择了幕后,这让他避开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相比之下,霍华德·休斯的人生则是另一番景象。
他从航空先驱到好莱坞大亨,人生的高光时刻不少,但他却陷入了疯狂,自认为无所不能,最终毁了自己的一生。
这种过度膨胀的自我,使他无法冷静判断,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
反观我们现代职场,一些管理者也容易在高位上迷失自我,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作为对比,看看贝佐斯和马斯克。
贝佐斯创立了亚马逊,并在致股东信中反复强调“保持第一天心态”,即使公司市值突破万亿,他也时刻提醒团队保持危机感。
马斯克在火箭连续爆炸时,公开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并迅速调整方向。
这些都是现代管理者应该学习的榜样,警惕自我满足,保持谦逊,才能不断进步。
突破自我的三重境界那么,普通职场人该如何克服自我膨胀,坚持自我认知,迎接挑战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人设不仅让我们感到焦虑,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清晰的自我认知。
听说过一个故事,曾经在Gawker工作的艾米丽·古尔德,她因为沉迷于自己的网红人设,真实的写作能力停滞了整整十年。
金属乐队吉他手柯克·哈密特在成为巨星后,仍每周向导师乔·塞奇尼学习基本功。
这种保持本真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
成名和成事是两码事。
成名,很容易让人陷入光环效应中,失去对事情本质的判断。
例如,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她沉迷于女版乔布斯的光环,用造假数据维系估值泡沫,最终身陷囹圄。
反观五角大楼将军约翰·伯伊德,他在军事上提出了“我要成事,而不仅是成名”。
这一命题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说同样重要:你是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奋斗,还是为了把事情真正做好?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后,仍不断吸收波斯数学、中国火药、欧洲冶金技术。
这种持续进化的学习姿态,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
微软CEO纳德拉上任后,将“成长型思维”写入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拥抱失败,从中学习。
这种永不停歇的学习者姿态,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
自我控制的实用工具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道理听起来都明白,但具体怎么做呢?
下面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
建立“自我监测系统”,如每天反思三个问题:
今天的成功是否来自团队协作?
我的决策是否夹杂虚荣心?
如果失去头衔,我还能创造什么价值?
这种反思可以帮助你时刻保持清醒,避免自我膨胀。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反本能”的训练来磨砺自己。
例如,当你收到批评时,不要立即反驳,而是强制要求自己24小时后再回应,这样可以避免即时防御心态。
此外,可以尝试在季度考核后,主动申请降薪10%加入新项目,以此打破舒适区,挑战新的自我。
在企业管理方面,谷歌的“20%时间制度”鼓励员工用工作时间的1/5来探索非KPI项目,很多创新就是这样诞生的。
桥水基金的“极端透明”制度,会议录音全员共享,用“压力测试”替代权威崇拜。
这些去中心化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更稳健地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因个人权力过大而带来的风险。
结尾: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真正的掌控力,不在于征服外部世界,而在于驯服内心的“自我”。
从谢尔曼的战场到马斯克的发射场,历史和现实中的这些智慧与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始终基于对自我的冷酷解剖和对使命的坚守。
真正的光环不是来自头上的皇冠,而是来自脚踏实地的每一步。
当我们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保持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走得更远。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每一次的反思和进步,都会使我们离真正掌控自我更近一步。
希望你们能够从中借鉴,找到自己应对“自我”的方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