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之乱大揭秘:晋文公咋就被继母害得流亡多年?

喵喵聊史 2024-11-15 13:50:22

在古代,常有老皇帝因宠爱年轻貌美的妃子,而废除嫡长子,改立宠妃之子为太子,即“废长立幼”。这种行为常导致宫廷动荡与政治纷争。其中,春秋时期的“骊姬之乱”最为典型。

骊姬之乱就是源于晋文公之父对一位年轻貌美夫人的宠爱,导致他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传统,意图让这位新夫人之子继承大统。这一决定迫使晋文公踏上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路,并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直至晋文公重返晋国,这场宫廷内乱才得以最终平息。

然而,这场废长立幼的风波,最后波及到的不仅仅是晋文公家族内部。它深刻影响了晋国的历史轨迹,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

谈及骊姬之乱的具体经过,还需追溯至晋文公的祖父时代。

春秋初期,晋国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逐步跻身强国之列。在西周与东周更迭之际,晋国国君为晋文侯,他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君主。正是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晋国得以率先崛起,成为一方霸主。

遗憾的是,晋文侯在临终之际留下一个隐患。他虽指定儿子为继承人,却同时赋予其弟在极高的声望与广阔的封地。因此,晋文侯逝世后,其弟便萌生了篡夺王位的念头。

起初,晋国内部仍有众多力量支持着王室一脉,使得弟弟的篡位企图未能得逞。然而,弟弟及其家族并未就此罢休,在接下来的七十年间,他们多次主动发起挑战,持续削弱着国君一脉的力量。

历经数十年,至弟弟的孙子辈,其家族终于掌控了整个晋国,成功实现了篡位,史称“曲沃代翼”。这位成功篡位的孙子,便是后来晋文公的祖父,晋武公。

正是在这样的家族历史背景下,晋文公诞生了,而后来引发骊姬之乱的一些潜在因素也悄然滋生。

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已足够纷扰,而晋文公家族内部的私生活更是错综复杂。

据史料记载,晋武公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与齐国的联系,娶了齐桓公之女为妾。然而,此时的晋武公年事已高,几乎与齐桓公同辈,因此他娶齐桓公之女,实际上相当于迎娶了一位年龄远小于自己孙女的女子。

由于年龄悬殊,这段婚姻并未带来预期的美好结果。齐桓公之女嫁入晋家后,竟与晋武公之子,即晋文公之父有了私情,并育有一子,且此子还是晋文公之父的长子。

晋武公篡位成功仅两年余便逝世,随后晋文公之父继位,史称晋献公。晋献公的原配夫人没有子嗣,而那位与他有私情的小妾却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因此,晋献公决定将这个儿子立为晋国的太子。

所以说,晋文公的大哥,其实是其父与祖父小妾所生的孩子。

关于此事,后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有历史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史书记载的误差。从时间线来分析,齐桓公在公元前 685 年登上王位,倘若晋武公是为了巩固和齐桓公的关系而迎娶其女,那么太子申生应该是在公元前 685 年之后出生的。然而,在晋献公的诸子中,太子申生年龄居长,晋文公则排行第二。考虑到晋文公出生于公元前697年,申生的出生时间应早于公元前697年,这与前述时间线存在明显矛盾。

因此,许多史学家推测,或许晋武公所娶的女子与晋献公所娶的女子并非同一人,只是因名字相近,在史书中被混淆记载,导致后人产生了误解。

不论真相究竟如何,晋武公逝世后,晋献公顺利登基。此时,他已育有三子:长子太子申生,系其与祖父小妾私通所生;次子重耳(即晋文公),为他与晋国狐家大女儿所生;三子夷吾,则是他与狐家小女儿的爱情结晶。

尽管晋献公的私生活有所争议,但他的治国才能却不容小觑。登基之后,他迅速着手国内整顿与对外扩张,引领晋国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假道伐虢”这一成语应运而生,见证了晋国的不断壮大。

此外,晋献公登基后还采取了一项极具争议的措施——自灭宗室。鉴于过去七十余年间晋国因宗室内部夺权而动荡不安,晋献公认为彻底清除其他宗室成员是避免此类事件重演的关键。

因此,晋献公即位后数年间,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自己的本家进行清洗。经过一番大肆杀戮,晋国宗室元气大伤,几乎人才凋零,宗室成员所剩无几。

在对外扩张一事上,晋献公可谓不遗余力。在他登基五年的时候,成功战胜了晋国周边的骊戎。骊戎作为古戎族的一支,原本居住于陕西临潼地区,是游牧部落。在强大的攻势下,骊戎最终无奈屈服,并向晋国献上一对姐妹花,作为献给晋献公的礼品。

春秋时期,游牧部落战败献女以求安,屡见不鲜。但骊戎献给晋献公的姐妹花,却意外地对晋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对姐妹入宫,迅速融入后宫,不久皆怀有身孕,姐姐诞下晋献公第四子,妹妹则育有第五子。

她们的到来,无疑加剧了晋国宫廷本已复杂的局势,波澜再起。

史籍中未明确记载太子申生与晋文公之母的具体逝世时间或其失宠时刻,但可以推测,当这三位兄长逐渐成年时,他们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或已因年华老去而失去宠爱。与此同时,老四与老五之母,即那对来自骊戎的姐妹花,正深受晋献公的宠爱。

在此背景下,老四的母亲开始筹划为儿子争取继承权的策略。

然而,这绝非易事。

虽然这对骊戎姐妹深得晋献公宠爱,但她们毕竟只是妾室,所生的儿子亦是庶出。这样的话,除非前三位兄长均遭遇不幸,老四才有可能继承大统。

因此,如何除掉前面的三位兄弟,成为了这对姐妹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太子申生,已稳坐太子之位多年,拥有众多支持者,且在军中威望极高。老二、老三之母均出身晋国显赫世家,其背后的政治力量同样不可轻视。若要除去这三位兄长,无异于与大半个晋国为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个难题看似无解,但这对姐妹花终究还是找到了破解之法。

她们的策略可以用 “谋反” 来概括。

虽然此时三位兄长在国内有很多支持者,但是一旦给他们安上谋反的罪名,那些支持者也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轻易表明立场。所以,骊姬姐妹用心地布置了一个圈套。

首先,姐妹二人在宫中不断争夺晋献公的宠爱与信赖,同时觊觎着正室夫人的地位。一旦姐姐成为晋献公的正室,她的儿子便能以嫡子的身份,在权力争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接着,她们利用晋献公宠妃的身份,开始接近并拉拢朝廷中的大臣,特别是那些深受晋献公信任的重臣。这样一来,晋献公身边能够影响他决策的人,大多都成了她们的支持者。

随后,姐妹二人在私下里向晋献公吹风,同时让那几位宠臣在朝堂上发声。他们趁着晋国扩张的契机,提议将都城内的三位公子,包括太子申生,全部调往边境重镇驻守。如此一来,晋国都城之中,便仅剩下骊姬姐妹及其亲信。而最为关键之处,就是把谋反的罪名安到太子头上。

在这个计划中,骊姬先是安排太子去祭拜其母,按照当时的习俗,太子需将祭祀用的肉带回献给父亲晋献公。由于晋献公当时外出打猎,不在宫中,因此便由骊姬接收这块肉,并趁机在这块肉中下毒。

等晋献公归来之时,骊姬通过安排让他亲眼目睹祭祀之肉被下毒的情景。彼时,太子申生不在晋献公身边,不能为自己申诉冤屈。若由他人将太子带到晋献公身边,那这人必然是骊姬的心腹,同样可以构陷太子谋反。

于是,太子申生欲毒杀父王的罪名,悄然成立。

面对这一指控,太子申生面临两难抉择:要么起兵反抗,要么自我了断。最终,他因种种考量,选择了后者。

至此,排行首位的太子,便被处理掉了。

老大出事后,老二重耳,也就是后来那个有名的晋文公,还有老三,心里都明镜似的。那时候,重耳已经是个四十二岁的大人了,做事稳重得很。一听太子自杀了,他们俩立马就觉得大事不妙,得赶紧跑!

明摆着,骊姬那是盯着太子位呢。太子没了,他们俩就成了骊姬眼里的钉子,不拔不行。想想太子都落得那个下场,他们俩哪敢硬碰硬啊,只能先撤了。

起初,老二和老三还打算要去跟晋献公当面理论,为自己辩白。可刚一到京城,就听到了骊姬要对他们不利的消息。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撤回自己镇守的城池,打算依靠手头的兵力暂时避避风头。可这一躲,反而让人误会他们也有造反之心,晋献公一听,顿时雷霆大怒,打算亲自率兵去讨伐这两个儿子。

要是只是跟骊姬斗,他俩或许还豁得出去。但这次换成了晋献公,他们哪敢跟亲爹动手啊。所以,对他们来说,逃到别的国家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线活路。

就这样,老大走了没多久,老二老三也紧接着离开了晋国。晋国内部,就只剩骊姬生的老四有资格当继承人了。所以,晋献公又把老四立为了太子。要是晋国皇室还像以前那样有威望,可能还有宗室成员会站出来为太子说几句公道话。但经过晋献公之前的一顿清理,皇室成员所剩无几,自然没人能发声了。

骊姬总算是达成了心愿,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晋国的太子。

老四成了太子后,骊姬在晋国的地位也就越来越显赫了。一晃五年过去,晋献公也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老四奚齐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

到这里,晋国的风波按理说该平息了。要是放在后世的大一统王朝,新皇一登基,旧账就一笔勾销了。但这不是后世,这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情况大不一样。

那时候,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一来,除了国君家,那些大臣家族也挺有势力,手握大权。二来,不光是国内,连其他国家都能来插一脚。

所以,晋献公一走,这乱摊子没收拾干净,反而又掀起了一轮新的动荡。

骊姬虽然帮成功儿子抢到了继承权,但晋献公去世时,老四才不到二十岁,骊姬妹妹生的那个儿子老五,更是只有几岁。

老四这时候,资历浅,能力也还有待提升。晋献公自己也清楚,老四这位置坐不稳。所以,他临终前做了安排,找来了最信赖的荀息,让他帮忙辅佐儿子。

荀息是晋国几朝的老臣,能力强,资历深,为人忠诚,晋献公不担心他会篡位,所以才放心把儿子托付给他。

不过,晋国里除了荀息,还有个势力不小的大臣,叫里克。

在晋献公那会儿,荀息和里克,一文一武,是晋献公的两大支柱。这俩人不一定是晋献公的心腹,但绝对是他的好帮手。

之前晋国假道伐虢的计谋,就是荀息出的,由里克带兵去做的。

荀息和里克不太一样。荀息不太热衷于朝堂争斗,对国家由哪位公子继承并不太在意,他只希望国家能稳稳当当的发展。里克呢,他是太子申生的铁杆支持者。

申生自杀时,里克心里就已经很不痛快了。但那时候,申生背着个谋反的罪名,里克也不敢轻举妄动。可晋献公一死,就只剩骊姬和刚成年的老四了,想再镇住里克就没那么容易了。

晋献公尸骨未寒,里克就开始联络朝臣,和那些原来支持太子的大臣们拉帮结派。在晋献公的葬礼上,里克直接找了个刺客,当众刺杀了老四!

大臣公然刺杀新国君,这事儿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但在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还真就发生了。就算大家都怀疑是里克干的,可只要没证据,谁也拿他没办法。

骊姬好不容易把儿子推上国君之位,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刺杀了,她哪肯善罢甘休。于是,她又把妹妹生的儿子,老五,扶上了国君的位置。

可一个多月后,里克又瞅准机会,在朝堂上直接刺杀了老五!

这下可好,麻烦大了。

晋献公之前把自家亲戚杀得差不多了,骊姬又害了老大,逼走老二老三,现在老四老五也都被刺杀了。晋国这么大,居然没人能继承国君之位了!

有人提出,不如把流亡在外的老二老三接回来。虽然朝中有人不愿意,但也没别的法子了,只能这么办。

可新的问题来了,老二老三,到底选谁当国君呢?

就在这时,又一股新力量插手了,让晋国内乱更乱了。这股力量,就是秦国。

秦国插手晋国这事,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秦国已经占了关中,还想继续往东扩张,但晋国挡在前面,是个难啃的骨头。

秦国跟晋国打过几仗,发现打不过,就换了策略,想通过联姻跟晋国交好,从晋国那找条出路。所以,秦穆公就娶了晋献公的女儿,成了晋献公的女婿。

这样看来,秦国插手晋国内政,也说得过去。就像是家里几个儿子争家产,姑爷也来插一脚。

老三先找到了秦穆公,说只要他帮忙,即位后就给秦国出路。秦穆公就支持了老三,让他回了晋国。可老三回去后,就反悔了,就是不给路。

因为这,秦穆公跟老三翻了脸,两边还打了一仗。虽然秦穆公赢了,但对晋国也是没办法。老三回了晋国,为了坐稳位子,又开始对付里克,晋国又是一阵动荡。

十多年后,老三去世,儿子继位。这时,秦穆公还没放弃,他又去找了老二,公子重耳。最后,两边谈好了条件,秦穆公带着军队,帮老二回晋国抢回了国君之位,重耳终于登上了宝座。

老二一登基,这场由骊姬引发的晋国大乱才算完了。

在这场乱局里,没人是赢家。太子申生被杀,老二老三流亡多年。荀息在老四老五被刺后,当庭自杀了。里克虽然帮老三上了位,但最后还是被老三给除了。骊姬呢,她搅动晋国,既是为了儿子争位,也是想为部落复仇。

毕竟,她们部落是被晋献公征服的,带到晋国来的。也许,在来晋国前,骊姬姐妹也有过心爱的人。世事无常,她们成了晋献公的战利品。

骊姬最后的结局,正史上没说。《列女传》里写了,里克杀了老五后,发动兵变,控制了朝廷,然后把骊姬当街打死了。一国国君的夫人,最后落得这个下场,真是够惨的。

这局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所以后来,哪怕晋文公回了国,掌了大权,他还是特别抵触本家人。在晋文公看来,父亲的选择可能是对的。那些亲戚、公族,除了争权夺利,啥用也没有。

所以,从晋文公起晋国便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国君的儿子,除了太子,其他成年后都得离开晋国,去别国生活,免得再出骊姬之乱那样的事儿。结果这一规矩导致晋国公室成员逐渐成为国内的少数群体,士大夫家族却日益兴盛,势力不断膨胀,最终晋国被这些士大夫家族所分割。

骊姬之乱不仅深刻影响了晋国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世的君主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后世君主欲废长子立幼子,大臣常引此为警示,强调嫡长子继承制重要性。嫡长子继承制或许会选出平庸君主,但在古代社会制度框架下,已经是相对稳妥可行之选。一旦诸子争位或废长立幼,很容易就搞出大乱子,把国家搅乱。

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