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国家可能要大片使用塑料子弹了!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会冒出很多问号,塑料还能做子弹?只能打几张了塑料能扛得住吗?其他国家都用铜做子弹,为什么我们要另辟蹊径使用塑料呢?
其实这塑料子弹虽然比传统金属子弹轻,杀伤力可是一点都不靠谱,更关键的是这种新材料让子弹有了不少意外的优势,
塑料子弹的重量比起金属子弹“瘦身”了不少。一枚9毫米子弹的黄铜弹壳重5.8克,换成塑料壳直接降到1.45克。
这样的重量对战场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这么多年来影响作战效率的除了部队的素质之外,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别看一枚子弹只有几克重,但是战场上动辄要向敌方倾泻上百枚子弹,这样算下来重量就不低了。
如果我们能让弹壳的重量大大降低,我们的战士就可以在作战之前携带更多弹药,实打实地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子弹多就意味着士兵能够更长时间保持火力压制,战场上重要时刻指不定就靠这几发多出来的子弹决出胜负。而且在一些山地环境里,背着几十公斤装备爬山过河对体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但用了塑料子弹之后大大减少士兵负担,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作战效率。
那塑料子弹这么轻,打起来会不会不准呢?其实不然,塑料子弹材料能有效降低射击时的振动,反而还会让射击精度提高了。
塑料子弹让射击误差缩小了大约30%,射手在使用塑料子弹时打得不仅更远而且更准,而且塑料不会像金属那样留下难以取出的碎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讲也是很好的,子弹的作用是在战场上消灭敌人,或者让敌人失去作战能力,没有必要因为子弹弹片增加伤员的处理和救治难度。
塑料子弹在隐蔽性方面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战场上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能暴露位置,而塑料材料有效降低了射击时的噪音。
和传统金属子弹相比,塑料子弹能让噪音降低2到3分贝,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在某些关键任务中,小小的分贝数就可能决定成败,噪音小被发现的风险自然也就低了不少,直接提升了士兵的战场生存能力。
可是我们为啥放着好好的黄铜不用,非要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塑料呢?
铜是现代工业的“万金油”,从电力传输到电子设备,从交通工具到基础设施建设,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铜。
而且军事领域对铜的需求也非常大,子弹壳传统上就是用黄铜做的,因为黄铜耐热耐磨,导电性还强,放在子弹制造上绝对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但我国的铜储量却并不算特别丰富,而且开采难度大,品质相对一般,在全球范围内铜矿分布特别不均匀。光智利和秘鲁两国的铜矿储量加起来就占了全球差不多40%,而我国即便储量位列世界第六,差距也非常明显。
更让人头痛的是,这仅有的铜资源要同时供给工业建设和军事装备,显然是有点捉襟见肘的,光2020年我国消耗的铜就达到了1450万吨,足足占全球铜消耗量的60%。
所以光靠我们自己的铜矿储量,我国的铜是压根不够用的。
由于铜资源紧缺,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转向替代材料,覆铜钢子弹就是我国特色,虽然钢材替代了部分铜,但实际上钢材自身也需要消耗大量金属资源,不是长久之计。
连新能源车这种“未来希望”也没办法离开铜的供给,每辆标准车至少需要83公斤铜。
按我国新能源车的增长速度,铜资源的需求更是一路飙升,2023年上半年,国新能源汽车新增注册数量超过了300万辆,算下来又不知道要用掉多少铜,反正需求只增不减,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正因资源这么紧张,研发塑料子弹也就成了解决铜矿供应难题的解决方法之一,相比传统金属子弹,塑料不仅造价低而且容易大量生产。
而且塑料制品没有腐蚀问题,保存时间更长,对后勤储存也更友好,塑料回收利用的潜力还特别大,如果能大规模应用塑料子弹,一方面可以缓解铜资源紧张,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塑料废品的回收率,等于是双赢。
至于小伙伴们担心的塑料强度和耐用性,其实现在工程塑料的抗压强度已经挺高了,聚碳酸酯和聚乙烯这类高分子材料的抗压强度能超过280兆帕,跟一些常见金属强度毫不逊色。
我国的塑料工业啥水平?再加上我国塑料工业在全球范围内也算领先,发展塑料子弹本身就符合我们的优势。
我国塑料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然成了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力量之一,不管是塑料制品的种类、质量还是生产规模,都可以算得上顶流。
不少国外企业看着我国的塑料产业常常感叹我国塑料工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其实塑料早就在军事层面开始运用了,以色列“铁穹”系统的拦截弹中就用了不少非结构件塑料。
美国也在研究用塑料替代金属材料,在制造子弹和部分武器外壳时他们也在进行最新尝试,美军试验中的塑料子弹不仅造价低,性能上的表现也有独到之处。
虽然现在还没完全取代传统金属弹药,但一些试验数据已经挺有说服力了,对我国来说,塑料加工技术经过多年打磨已经日趋成熟。
特别是在高分子材料研发上,一些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了一席之地,他们研究的高强度塑料不仅能耐高温、抗高压,连使用寿命也比很多传统材料要长。
有了这种背景支持,塑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
只不过想要在短时间内替代现有的金属构件还是有很多“坑”要填,材料强度的稳定性、生产标准的一致性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都需要长期反复验的证。
军事装备可不是普通的消费品,子弹打出去得保证它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再拿塑料炮弹来说,普通火炮打得远一点能到20公里开外,这种距离下的射击精度、抗干扰能力可都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
想当初搞金属弹药的时候没少经过各种各样的失败,现在的成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改进的反复折磨,如今我国要搞塑料军工,虽然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同样不能少这些艰苦摸索的阶段。
不过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些年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投入和对军民融合政策的深度推进,让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可能。
塑料工业已经逐步从民用领域向军事应用靠拢,军方需求也在不断倒逼塑料科技的进步,国内一些塑料研究所和企业受到政策鼓励后逐步加大投入,解决了很多高分子材料的技术难题。
有不少科研项目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这无疑给我国塑料军工的未来带来更多积极的预期,而且咱们还不能忽视国家提出的环保大方向,塑料不仅要搞,还得搞得更“绿色”。
未来的战场需求已不再只看杀伤力,能打还得能环保,节省资源同时减少污染的军工产品肯定更受青睐,这些目标正好和塑料军工的特性撞到了一起。
至于大伙儿关心的效果和代价问题,其实咱们是可以算一笔账的,传统金属子弹单发造价就不低,黄铜材料本身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存储和运输的费用,平摊下来一枚子弹的开销挺大。
而塑料子弹一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单单材料费和加工费可以节省20%到30%,整场战争下来省的可不止一点半点。
再加上子弹是战争时期最大的消耗品,一张战役下来动辄几百万发往上,全面使用塑料子弹之后,后勤压力显然小了很多。
而且塑料不用太过考虑长期存放中的腐蚀问题,从生产到仓库管理再到战场供给,线条要比传统子弹流畅许多。
真到了关键时刻,生产跟得上,供给不掉链子,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战略优势,所以现在国外的一些军队也在跟进类似的塑料子弹项目,看上去是我们顺应潮流,其实是我们提前把握住了未来军工产业的新方向。
当然再怎么强调塑料弹的好处也不能忽视现实:新技术进入大规模实战应用还需时间检验,未来是否有未知问题出现谁都说不准。
结语现在全球各国愈发复杂的军事竞争环境,保证手里的装备稳压别人一头才是军工科研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话说到这里,那未来的塑料军工到底是否真的能担当大任,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让战士们在战场上更为强大和安全的技术,才是真正能引领军事变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