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达快递被国家邮政局立案调查了,原因是诈骗宣传品进入了快递渠道,受害人出现重大财产损失,作为快递公司的韵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
诈骗宣传品得逞,但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提及这种宣传品是怎么进入快递渠道的,也没有提到受害人的具体损失。
但是,围绕快递面单这块空白区域,不管是诈骗手段还是广告引诱,快递面单上打印的二维码信息成了诱导消费者扫描下载,进而获取个人信息的关键途径。
这种方式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好久。此次被调查的具体涉及到了韵达的哪些业务?快递面单上的广告背后又有多大的产业链呢?
此次被调查的上海韵达货运属于韵达的全资子公司。根据媒体的报道,韵达没有严格落实验视制度,导致诈骗宣传品轻易进入了收寄渠道。
而根据我国的邮政法,基本上所有的快递邮件都要进行验视。对于快递公司收寄的信件,企业可以要求用户开拆进行验视。
如果是信件以外的其他邮寄品,企业在收寄时需要当场验视,如果用户拒绝开拆验视,企业可以拒绝收寄。
报道的情况来看,韵达的部分快递业务涉及到了诈骗宣传品大规模流入邮递渠道,说明在收寄邮件的时候没有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我国的邮政法,像信件之类的邮寄品,在验视的时候是不得检查信件内容本身的。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一个很微妙的问题,验视制度有可能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可如果不进行开拆验视的话,有可能会让诈骗宣传品这类东西混入邮寄渠道。
但是现在根本的问题是,国内快递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庞大规模的背后,涉及到快递面单这一领域的非法广告甚至是诈骗信息,正在以令人瞠目结舌的规模增长。
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截止到2024年,国内的快递业务量早已突破1700亿件。围绕快递面单以及取件码小票,早就出现了大量的二维码广告诱导消费者扫描,从而获得消费者个人隐私并进行诈骗。
没有具体的数据显示快递面单上的广告扫码率究竟是多少,但由于国内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上千亿件的水平,所以扫码率即便很低,在庞大的基数面前事实上也很大。
更尴尬的地方在于,根据目前的广告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在快递面单或者是快递服务过程中附加广告。
如此一来,很多灰色产业都盯上了这块蛋糕,诱导性的广告以及诈骗类的信息全都集中在了这一领域。
此前有调查显示,接近40%的受访者在收取快递的时候,都收到过含有二维码信息的广告面单,其中有14%的受访者因为扫取了二维码信息而遭遇财产损失。
换句话说,快递的业务量越大,类似的广告投放行为也就越严重。虽然多数人可能不会关注快递面单上的广告诱导信息,但总会有人去扫那个二维码,或者是相信了广告诱导性的语言,如此一来,被骗或者是遭遇财产损失的情况也就多了。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谁张贴的广告似乎都没有人知道。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快递包裹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信息,大多数都是扫码才能看到具体内容。
还在2021年的时候,有消费者就向媒体反映,扫码之后发现广告内容居然是贷款信息。记者后来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各大电商平台虽然都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面单系统,但是在传统的快递面单上,广告推广信息却是层出不穷。
大量的二维码推广广告都是抽奖或者是促销信息,这些内容直接和快递单印在一起,消费者会误认为是快递公司投放的广告或者是电商平台投放的。
出于信任感,消费者扫这些二维码信息,看到的内容基本上是借贷、理财的等广告推广,还有的人会遭遇诈骗。
对于这些广告信息是怎么加上去的,记者采访一位快递员,他表示,在揽收的快递中,确实有大量的二维码广告,但是这些广告内容以及广告的来源,快递员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来的。
有人认为是商家添加上去的,但是记者采访电商平台的商家,后者却明确否认。他们表示,如果商家想要推广, 可以直接把内容放在包裹里边,没有必要再在包裹外面打印二维码。
询问快递企业,各家快递公司也都对广告推广进行了否认,表示不会在快递面单上添加这些信息。
收发快递都能看到的二维码推广信息,居然没有人知道究竟来自哪里,简直太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快递企业看似是一个整体,但采用的都是加盟模式,快递总部以及各省的分公司属于一个整体,再到下面市县的加盟网点,实际上又属于另一个独立的系统。
更何况,采取加盟模式的时候,到各级县市的基层又存在层层转包的现象,这实际上就导致快递企业的总部对下面的网点控制力十分薄弱。
以2023年的快递数据为例,全年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1320亿件,而加盟商模式投递的快递业务量就占到了80%以上。
也就是说,下面市县的快递网点可能跟某家快递公司有业务合作,但实际上快递公司总部对他们构不成直接的约束力。
这样一来,快递企业下属的各个网点,如果自行在快递面单上添加广告,总部多数时候并不知道,也不会采取具体的监管约束措施。
正是由于监管缺失,才导致快递面单上的这类广告推广和诈骗信息越来越多。
网上购物早就成为了常态,而快递面单上的广告推广也越来越多,从扫码领福利再到抽手机等各类诱导信息,总会有人会不经意间扫一下那个二维码,可实际上,背后都是满满的套路。
也有消费者专门关注过这类快递面单广告,比如那些扫码领取红包的,或者是扫码抽奖的,基本上都是在推广某款手机应用,消费者一旦扫码就会要求你下载APP。
还有的信息会显示消费者抽中了奖品,但如果消费者真去兑奖,平台又会要求消费者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到最后消费者才发现,要想领取奖品,还得额外支付费用。
而这类奖品的实际价值多数时候还没有邮费的价格高,但消费者如果填写了个人信息,这些隐私性的内容就被平台获取了。
2021年,安徽省消保委针对快递面单上的广告进行过统计和分析,抽查的快递样品中,有 674个含有二维码广告,广告占比达到了60.67%。多数广告内容都涉及到了夸大宣传,有一些内容还涉及到了虚假宣传。
2022年,又有媒体曾经去调查快递面单上广告的来源,在采访一些菜鸟驿站的工作人员时,他们都表示广告来源不清楚,而且还表示菜鸟上门取件的时候面单上没有广告。
有人猜测,面单上的广告是在电商平台或卖家环节打印产生的。但是电商平台的商家也进行了否认,他们表示快递面单在打印之初就印有二维码广告,所以猜测广告方跟快递企业进行了投放合作。
这种相互踢皮球的局面,实际上正是监管盲区的直接体现。如果商家和快递企业都没有说谎,那么这些广告极有可能就是在中间环节产生的。
所谓的中间环节就是快递企业下属的各个网点。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很多加盟网点跟快递总部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他们的业务可以自行展开,因此各地的快递下属企业应该跟广告投放有着直接关联。
记者通过网上搜索也发现,很多广告公司明确标明承接快递面单广告业务。一些广告从业者也向记者透露,这类广告投放都是由快递公司或菜鸟驿站合作完成的。
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些信息是虚假宣传,有些还涉及到了诈骗,快递业务领域还是愿意跟广告投放者合作呢?盈利当然是最大的目的,但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过去这一领域,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监管。
比如,因为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就认为,快递公司提供的是物流服务,快递面单上的信息都是收寄件人的信息,如果涉及到其他内容,消费者不用理会。如果是消费者自己扫码出现了问题,快递公司不应该承担责任。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过去多年快递面单上的虚假广告泛滥,正是在业内这种共识下一同促成导致的。
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韵达被国家邮政局立案调查,未来针对快递面单上的各类虚假广告,恐怕再不会像之前那样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了。
法律界的人士也明确表示,快递面单本身和快递公司就有直接的关联,不管上面的广告是有谁印上去的,快递公司实际上就相当于广告发布者。
快递公司需要对面单上的内容进行审核,出现问题也难逃责任。换句话说,这次韵达快递被调查,实际上正是由于出现了问题,而其他快递公司,他们绝对也不是白璧无瑕的。
也因此,这一次调查韵达,也可以对其他快递公司形成威慑。
结语:快递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还很多2023年,国内的一个安全团队曾经对主流的快递公司的面单系统进行过测试,在其中发现了17种安全漏洞。
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传输过程没有加密,口令登录很弱,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率很低。
而涉及到的这些安全漏洞,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导致海量个人信息的泄露。围绕快递面单,不单单有广告推广,而且大量的快递面单也在被批量售卖。
根据媒体2021年的调查,快递面单都在被明码标价,批量买卖情况相当猖獗。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只要把快递面单的信息拍照,然后批量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存储平台就行。
至于收购快递面单的人用这些信息来做什么,参与这类灰色产业的人表示,有了这些信息就可以进行精准营销。
而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保健品、母婴类、化妆品这几类快递面单在整个灰色产业链里最受欢迎。
大量的快递员,事实上参与到了批量倒卖快递信息的灰色产业链里,一天的交易量可以达到几千条甚至上万条。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围绕整个快递行业,个人信息数据一直是多个环节餐盘里的“肥肉”。精准营销和诈骗电话越来越普遍,跟这类信息的泄露绝对脱不了干系。
因此,还是那句话,韵达的被调查,仅仅是掀开了这一领域灰色产业的冰山一角。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确保隐私不会大规模的泄露,个人和国家都应该认真思考,尤其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