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这个能力的夫妻,婚姻想过不好都难!

陈曼心理 2024-05-27 16:41:56

亲密关系中如何平衡“自我需求”与“关系的需求”,在不迷失自我与升温感情之间找到平衡?

所有问题的处理方式,都需要“执因求果”,而非“执果索因”,对于需求的平衡与发展也是如此。

很多人往往一听到“需求”“需要”等暴露性词汇,便潜意识地认为,既然自己/对方/关系发展出现了需求,那么想办法满足需求就可以了,于是对情感关系的判断方向,总在一个“需求-满足需求”的固定思考之中。

于是大部分人面对“需求冲突”是这样做的:

通过自己的习惯、或思考、或设想、或吸取大众经验,来“为需求”做出自己的努力,又或是选择尝试沟通、耐心倾听、循序渐进、做正向努力等等方式,来满足自我需求、关系需求,在解决需求的层次上付出努力。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之下促成的结果,也并非如人所愿地发展,你会发现,似乎无论怎样思考与权衡,再怎么去调和、改变、配合、平衡自我与关系内部的需求,都容易发生错频与无力,依旧难以平衡。

这是因为,你解决了千千万万个需求的表象,却忽视了一个需求被隐藏的关键问题,你忘记了“产生渴望-需求”的部分,也就摸不到“需求平衡”的标尺。

很多时候,你所疑惑的“需求冲突与平衡”,并非真的是彼此的需求点改变了,而是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之中,人们大都倾向于,努力去看见、满足各种需求,但没去真正处理“需求”背后的问题,即“产生需求的本质原因,和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中暴露与克制的选择”。

处理表象无法真正解决内核问题,“你认为满足的需求”和“真正满足的需求”背后所需的处理方式,往往不是那么想当然的。

繁杂的感情交织,只关注“需求的处理”是不足够的,因为你尚未看见“需求空缺”的本质,你还尚未真正解决,处于自我乃至关系内部,存在需求的原因。

需求变化是动态的,这也意味着需求不是关注几次、解决几次就能被彻底满足的,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永远会源源不断地发生碰撞,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平衡的,是不同需求或相似需求背后,真正藏匿的动机。

换句话说,当所有人将关注点放在了“解决掉需求点”的时候,就已经忽视了亲密关系的初衷,是为抚平自己乃至对方,那个致使其“产生需求点的根本矛盾”。

感情的复杂性就在于,“平衡需求”并不是单凭借努力,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方向错了,也就无法真正松弛下来找到幸福。

比如,明确自我需求是情绪价值的人,往往也更倾向于寻找细腻、温柔、感性的伴侣,关系初期,对方确实表现出了温良性格的优势;

清楚自我需求是现实价值的人,往往也会喜欢筛选更加理性成功的伴侣,对方也的确表现出了更强的付出意愿。

此时在关系初期,“自我需求”是得到满足的,“关系需求”也能够正向循环,你也能够满足对方的情感需要。但为什么,在关系后期却矛盾频发、争执不断?

你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是温柔以对、彼此呵护,甚至于对方的感情需求,也是顺畅沟通、真诚处之。

但现实往往是,都想要沟通的两人,越交流冲突却越尖锐,纵使你们彼此都为对方的需求,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但你们也感受不到对方的努力,完全不感觉对方是在爱自己。

甚至让你产生怀疑,明明自己的需求没变,对方的性格也没变,亲密关系却日趋渐远,明明两个人都在为各自的需求、共同的需求而努力,最后却南辕北辙,两个人都疲惫不堪。

因为你们都在用各自的习惯,来尽可能地平衡彼此和关系间的需求。此时你会发现,往往越想满足大家的需求,需求缠绕得便越复杂,需求本身甚至并未发生改变,但你们彼此之间,试图“满足需求”的努力方式是割裂的。

这个例子,也是现实生活中,多数让人惋惜的情感状态,这也能够更好地说明,我们今天探讨“平衡需求”的重点,应该从“想方设法解决需求”转移到“真正面对需求本身”的角度上。

这恰恰说明了,在处理需求问题上,我们最初提到的,执因求果:

去观照所有需求背后产生的原因,这才是最需要解决的关键,也是能够让“自我-对方-关系”的需求真正平衡的标准。

01放下“解决需求”的执着,洞察“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产生的原因是否统一

当我们去平衡“自我”与“亲密关系”的需求之前,不是立即下定决心,盲目得调整、改变、付出,而是让自己在内心中建立一个需求框架,为“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奠定基调与方向。

这需要追溯到长久以来,你自我需求之下隐藏的真正原因,和你与对方,真正被这段关系吸引走入的根本需求,当然不需要格外细化,而是一个简单的划分。

因为每个人处于一段关系中的内心本能,是存在差异的,同一个需求表现,背后真正的心理渴望也是千差万别。

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的配合,不能仅仅只参考双方的表现与反馈,在付出与改变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清楚自己与对方,在需求背后隐藏的真正渴望。

根据心理学来探索需求背后的原因,则可以通过“科胡特”自体心理流派的核心理论来解释,即“前缘”(leading edge)与“后缘”(trailing edge)。

“前缘”指代由“发展和希望”组织起来的各种经验,包括依恋、善意、理解、许可等,在关系需求中,前缘是唤起渴望、促进发展和理想实现的部分。

“后缘”则指代那些“创伤和失望”组织起来的各种经验,包括控制、退缩、敌意、隔离等,在关系需求中,后缘是唤起恐惧、导致防御和对抗,以及僵化关系模式浮现的部分。

举个例子来理解,比如同样都是一个“良好沟通”的需求,有些人产生这个需求的原因,是由“前缘”引动的,希望关系能够正向发展,是积极性的期待与主动推动的渴望;

而有些人则是“后缘”干预,需要稳定温暖的平和供给,来安抚自己的压力、焦灼、匮乏,是消极性的安慰与被动逃避。

同样的需求背后,一种表达了一个人的希望,填充着满赋积极的希望、目标、渴望,而一种则隐藏着一个人的害怕,充斥消极的恐惧、担忧。

所以当“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只是用表层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

若你的自我需求是因为‘积极’而做出努力,对方进入关系的需求却是因为‘消极’而寻求避风港,那么你们彼此之间,无论做出多少让步与付出,最终都会陷入迷惘,失去各自的自我。

怎样处理“前缘”与“后缘”的矛盾问题,往往才是“需求冲突”中更加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

01借助“自我需求”深度了解自我

针对“自我需求”,首先需要我们观照自己,对于这个需求真正的了解程度。

在情感角度,很多人只知道自己需要“被陪伴”“、被接纳”、“被欣赏”、“被关心呵护”等等正向反馈。

但实际上她们只是按照这些标签去尝试和努力,并不清楚自己需求产生的原因,到底是希望证明自己的魅力、掌控关系,还是胆小谨慎缺少安全感来补足。

在物质层面,很多人只知道自己需要用对方的经济付出,来体现“被重视”、“被照顾”、“被信任”的正向反馈。

但实际上,对自己的底层期待也是动摇不清的,不知道是自己是希望掌握经济、创造价值建设自己,还是只为获取更多保障缓解生存压力。

在精神层面,“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同”则成为了更重要的筛选条件。

但实际上,这个期待“精神共鸣”的根本诉求,到底是寻找相似的镜像伴侣,还是在不同中能够包容理解就足够。

只有真正意识到你真正渴求的部分,才能够重新调整改变的方向,而不是只去感受“自我需求表相”上的满足。

从源头上借助“需求”来认识自我,了解“前缘”中自己的渴望来源,识别“后缘”中自己的恐惧弊端,才能在各中关系内,使自我稳定地处于坚定状态,不被调整、改变而陷入迷失。

02借助“关系需求”深度探索对方,根据关系底色调整“需求框架”

针对“伴侣需求与关系需求”,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对方的心理基调,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需求框架”。

不要想当然地付出所有精力心血,来满足对方的需求点,因为你针对“关系需求”的付出与改变,也需要一个靶子,也就是读懂对方与关系内“需求”的渴求后,建立起专属于彼此的需求框架。

比如,你想要“安全感的陪伴”,对方想要“恰当轻松的空间”。

在这个需求矛盾之中,先按照上一步骤,观照你自我需求的真正渴求,判断“想要陪伴”是出自“前缘”掌控推动感情、还是因为‘后缘’的控制欲而紧绷。

接下来,再去倾听对方“想要空间”背后的诉求。

首先,你要清楚对方的需求到底是在向你求救,还是想要引领关系向前发展。

按照他的生活习惯与成长经历,你可以探索一下,对方“想要空间”的需求,到底是出于‘前缘’享受松弛的感情、享受各自独立,还是出于‘后缘’逃避问题矛盾。

紧接着,再为各自需求背后,真正的渴望原因,作出一个简单的框架划分:

如果你的需求渴望是‘前缘’积极的,他的需求恰好也是‘前缘’积极的,那么对待彼此需求的解决方式,便可以通过多沟通多磨合的方式解决。

你的需求渴望是“前缘”积极的,他的需求渴望是”后缘”消极的,那么不应该是你绞尽脑汁压抑、调整自己的需求配合对方,而是保持自我,让对方在你的坚定下寻找信心,调整自己以正向融入。

你的需求渴望是“后缘”匮乏的,他的需求渴望是”前缘”积极的,那么你不应该患得患失精神内耗,从而压制需求。而是尝试信任对方,将关系节奏放出一部分由对方带领,你也会因此越来越轻松,专注自己。

但如果你的需求渴望是“后缘”匮乏的,他的需求渴望恰好也是"后缘"逃避的,那么这个“冲突矛盾”便不再适合强行解决,而是需要彼此之间更多的“暴露与克制”来疗愈打开彼此,这部分我们放到下文详细阐述。

总而言之,仅仅同样一个需求,背后的“需求框架”就多种多样。

所以说,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是其一,但这背后驱动因素的配合,才是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

02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平衡“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的错位问题

自我需求,与关系需求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区间,是共同融合的,不然无法促使你进入关系;

也一定会出现一个区间,是相互排斥或对抗的。

关键就在于,大部分人对于互斥的这部分需求,是存在紊乱判断的。

这个判断的模糊,未必是你对自我需求认知不清,也未必是无法洞察关系内的需求变化。

而是你习惯性思考“需求平衡”的思维方式,面对需求问题时,所作出的“暴露还是克制”的选择,是动摇且被动发生的。

比如在关系中,只有在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意识到你在愤怒、不甘;

只有你在沉默不语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意识到你的委屈、反抗。

只有在问题出现了以后,你才会因为难以控制而喷发所有的态度。往往在这个时候,本身能够得以交流满足的需求,就在情绪的包裹下变成了要求,变味成了无理取闹。

不是你控制需求来推动关系发展,而是压抑或模糊的需求,迫使你对关系做出各种难以自控的反馈,所以你迷失了。

这也是我们滞留的问题,两个需求渴望都处于匮乏状态的人,如何在没有任何人带领与破局的情况下,重新平衡各自所需的错位问题。

也许你们双方对于关系内的所有需求,都出自于自保或防备状态,但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接受这件事,于是“虚假需求”便瞒过你和对方出现了。

你渴望“理解、尊重、认可”,对方需要“安慰、呵护、陪伴”,但“后缘”的消极影响克制着你们的表达,便反向创造出“疏离、逃避、分离”的表现。

时间久了以后,你会发现关系内对需求的表达与收敛,是混乱的。

你给出的,不是对方实际想要的,对方表现的,也无法让你真正满意,因为自己和对方的心中,已经迷失真正渴望的标准了,最后彼此便陷入了空耗。

但伪装就是伪装,假象就是假象,你无法掌握自我的需求渴望,关系需求便会反过来控制你的情绪。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需要停下自我反思的想法,不是关系发展方向稍显得不遂心意,便需要你不断更改、调整、打破自己的需求体系,而是在固定需求的基础上,在亲密关系中掌握好头脑对待“自我需求”的释放与收敛。

因为太多的人,总是在“产生需求”,却并不会“表达需求”“暴露需求”“掌握需求”。

在心理层面上,需求由‘后缘’的消极到“前缘”的积极之间,不是全副武装的伪装与保护,隐藏久了你会发现,已经模糊了“虚假需求”和真正的“需求渴望”。

首先你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需求。

无论它以怎样的方式出现,有可能是羡慕、期待、设想、憧憬,然后将这个过程,融入到你真正的生活之中。

相信自己可以将自我需求,以更加温柔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加相信自己对于关系的需求渴望,能够为自己给予力量,因为暴露不是将人置于危险,而是给你在关系中,新的勇气和信心。

接下来,是信任这个需求能够得以实现。

当你怀疑自己和关系中的需求难以调和的时候,当你想要为了共同需求而退让妥协的时候,你的信心其实已经被动摇了。

打开自己通往对方内心的通道,沟通交流难以解决的,长久的耐心陪伴也许能够融化隔阂,恐惧担心所阻隔的,也许平和稳定的心态能够托举。

只有你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念,相信关系的正向发展,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能够自如地处理需求问题,真实而又真诚的表达自己、倾听对方。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29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